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晋城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更新:2024-01-25 10:57:00 高考升学网

临近春节,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过年。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过年并不怎么热闹,毕竟现在不少城市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也都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其实在各个地方的乡村里依然还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年俗。那么晋城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晋城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一、晋城过年的风俗

开门炮仗

开门炮的年俗由来已久。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房门打开,放上三个雷炮(爆竹),名曰“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并要说些吉利的顺口溜。

“开门炮”放得越高越响越好,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吉祥。意味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放的过程中不能断响,否则不吉利。如果碰到哑炮,要马上就说“闷声发财”,再立即补放一个。

烧年火

放罢开门炮后,就要点燃“年火”,“年火”又称“蒸火、旺火、年柴”。“点年火”的习俗在晋城由来已久,有人说是为了驱邪避灾,有人说是为了图个红火,还有人说是为了求运、求财、求福。虽然这些说法无从考证,但“点年火”确实是老晋城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年俗。

年火是在年三十就堆好的,首先得在院子当中选好位置,然后将豆秸、玉米棒芯铺在最底层,接着将干柴、桑树枝垒在上面,搭成一米左右高度的“年火”,意为财源广进,常胜不败,吉祥如意。年火点燃,庭院明亮,温暖如春。

孩子们还要围在年火周围烧“人口馍馍”,传说大年初一吃了在年火上烤过的馍馍肚子不疼。

“献老爷”

紧接着洗了脸,净了手,摆满一桌子的贡品,开始“献老爷”了。

和老百姓的生活贴近的都是一些小神仙,灶王爷当然少不了,一家之主嘛,当然专门有一份贡品;门神也不必说,日日夜夜守卫着家门,也有一份贡品。

还有一位小神,那是管理一方土地的土地爷,他在众神仙中可能是品级最低的,一般在寻常百姓之家中堂的一张方桌之下,老百姓在摆了满桌献贡宴请各路神仙的同时,也不忘记取一个小碗,放入少许贡品,然后伸手将这小碗随意放入桌子之下的地上,就算是对这位土地爷的款待。

祭罢神后放一挂鞭炮,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除此之外,陵川民间初一要举行“出行”仪式,家家户户都要套上牲口、敲锣打鼓地到指定地点去迎神接福。阳城民间则称为“接喜神”。高平部分地区初一早晨要先到土地庙烧香,谁占了头炉香,谁运气最好。

早餐讲究

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晋城最具代表性的过年食品也是饺子。元代开始有了“扁食”的叫法,至今晋城民间仍有“卖扁食”的民歌。饺子的意思是全家人包成一个团,不要把日子过散了。

也有初一早上吃翻鏊的(油馍的一种,比油馍厚),意思是翻个身,把过去一年不顺心、不顺利的事情翻过去,迎来新的一年。

高平、沁水、陵川一些地方与晋城的高都,初一早上吃“软饭”,喝“头脑”。软饭,即人们常说的腊八粥。但晋城人不叫粥,做的稀稠度也的确不是粥状,比起粥来要稠得多,叫软米饭。“头脑”,是用粉条、豆腐、豆芽、海菜、芝麻、胡椒粉、干粉或小粉等食材做成的“胡辣汤”。

还有初一早晨吃拉面的,意思是全家互相拉紧点,不要丢了一个。

拜 年

吃罢早饭后,小一辈的子女要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朋友之间也要互相拜年、互致问候。说起压岁钱,它其实特别考验人的“演技”,这样的戏码成了过年“标配”,“拿着拿着……”,“不要不要……”,然而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大年初一:春节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发大财。

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大年初三:贴赤口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区将初三称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区,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长约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大年初四:接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将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备齐,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在福建莆田地区,除夕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次,在年三十时,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所以在莆田,初二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得更隆重。这个习俗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大年初六:送穷鬼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北京地区,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这天也是店铺开张的日子。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还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庆人日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还有一些地区会吃用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以此来取吉兆、除邪气,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南方一些地区,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三、晋城过年吃什么

晋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晋城“十大碗”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晋城百姓过年待客的传统风味菜肴。

晋城“十大碗”概括起来有“三甜”“六咸”“一个汤”。所谓“三甜”就是:天鹅蛋、油圪麻、八宝甜饭。所谓“六咸”就是:过油肉、小酥肉、糊卜肉、肉丝烧大葱、糖醋溜丸、木耳圪背。所谓“一个汤”就是:鸡蛋汤。

晋城 “十大碗”不但有固定的菜肴品种,而且在工艺操作上要求也是颇为严格的,它的每一个品种,从选材配料、规格数量、操作规程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肉丝烧大葱”,它所选用的大葱,要求选用巴公坡头的大葱,这种葱个头粗细匀称,质地紧密,不易松散破碎,味道鲜美。

晋城“十大碗”在开席上菜程序上也是有讲究的,在上甜食时,要先上一碗凉开水,方便食客在碗内涮下筷子,这样就不易串味了。

依次上完“三甜”“六咸”九个菜肴后,最后上鸡蛋汤,俗称“滚蛋汤”,意思就是告诉人们,菜已上完,宴席就要结束该起身了。鸡蛋汤看似简单,但是还是有要求的。配料要有木耳、金针、豆腐皮、菠菜、韭菜等。在制作时,兑入适量高汤,金针(黄花菜)要切成五分长段,豆腐皮切成象眼片,韭菜、菠菜切成五分长段,盛碗时还要滴上香油才可。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苏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1-27 10:0:12

常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1-27 10:0:44

徐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1-27 10:0:55

无锡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1-27 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