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晋城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春节习俗有哪些)

更新:2023-09-20 02:49:46 高考升学网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那么晋城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高考升学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

晋城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春节习俗有哪些)

一、晋城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晋城春节习俗是对山西省晋城市春节的习俗的介绍。

新年

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所以又称“三元”、“元日”、“元旦”。

一元始旦,意味着未来,意味着希望。年增岁月人增寿,孩子们长了一岁,希望是愈大了;老人们又添了一岁,距离“寿比南山不老松”越来越近,毕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何况旧岁还收获了不少幸福与欢乐呢!

据《泽州府志》载:元旦,长幼夙兴焚桑,名曰‘正火’。高牲醴米巨 米女礼神祭,先拜尊长,戚里相福,饮食宴会,数日始定。

“牲”是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这里是泛指。指的是供祭祀、盟誓及食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马、犬、鸡等,不是专门指牛。在晋城,很多人是忌讳宰牛的,因为牛是劳动人家的好助手,好朋友。

“醴”是一种甜酒,“米巨”是古代的一种油炸供品,“米女”是古代的一种环形饼。都是敬神用的献供。

古人多植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诗三百,有二十二处写到桑。古代中国,除了沧海,便是桑田。晋·葛洪《神仙传·王远》:“已见东海三为桑田。”“三为桑田”,可见中国桑林遍地之日久。阳城有“汤王桑林”祈雨的故事,晋城有程子“回望桑林”的遗迹。说明晋城古代是桑林遍地。

此“桑”乃为干柴的代称。人们用干柴垒成塔状,中间塞些软柴禾,早上一点就着。上边蒙些柏叶,不但可有火星飞进,那浓浓的香味也醉人。

因为晋城煤炭丰富,也有用炭块垒正火的,外边用炭块,里边用干柴与禾秸,烧起采通红,几天几夜,院子里都是温暖如春。

初一五更,男人起床后把新衣裳穿戴整齐,差不多像《祝福》中鲁四老爷的样子。先放一个开门炮。然后洗手,点蜡烛,摆献供。

家堂老爷的献供是一个大枣山,三个大杂献,一盘五个点心,八碗供--四碗油供,四碗水供。水供即菜供。

佛爷,仙家,灶爷,财神爷,五谷神爷,老君爷,鲁班,孔夫子,都是一盘五个点心,也有只供一个点心的,献供的多少,丰瘠,要看家境而定。

山神爷献一个面蒸的猪或一只面蒸的羊,也有献一只鸡以为牺的。

门神献一只刺猬。龙王爷即水道,白虎神是磨,青龙神是碾,都是献一个枣花。

祖先不可与神一起受享,等敬罢神,把献天地爷的供酌回来再献祖先。

摆齐献供,点燃正火放三个炮。三声炮响是一种礼仪。三声炮响,神便会喜气洋洋地降临人间,与人共度新年,受领香烟。

天地爷是满斗焚香,一炷炷的单香插得如满天星斗。除了满斗焚香,还有一个香炉焚“炉香”。所谓“炉香”,就是把大约百十来炷单香为一束,一起点燃,插到香炉里,香烟袅袅,橙红色的火焰会如新生命般跳动。

家堂爷,佛爷,仙家,灶爷,财神爷,五谷神爷,老君爷,鲁班,孔夫子,都是三炷香。其他神位一炷整香。

烧香的同时,要化“香份儿”。把锡箔叠成元宝,用黄表对角卷起来,一卷算一份,故名为“香份儿”。

焚过香份儿,放鞭,让神热热闹闹喜喜欢欢过年。放鞭炮也与桃符一样,是为了驱邪。《荆楚岁时记》说:爆竹“以辟山臊恶鬼也。”《神异经》中说:山臊“在西方深山中,长尺余,犯人则病,畏爆竹声。”其实,这种说法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放鞭炮只是为了敬神,当然也有图热闹、红火、吉祥如意的意思。

要点正火时,叫孩子们都来看正火,看敬神,给神磕头,提个小小的红灯笼,到处抢鞭炮。正火点着之后,青烟袅袅,火光冲天,火星直冒,红光满院,柏树枝的香气格外让人心清气爽。孩子们特别喜欢火,会围着正火拍手,又跑又跳,又喊又笑,小脸一张张映得通红。朝气与喜气充溢在整个院子里。

焚起香,放过鞭,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穿戴齐楚,给神磕头。

古人很相信大自然,崇敬大自然。他们会告诉孩子,大年初一早早地去搂住椿树喊:“椿树娘,椿树娘,你长高了做大梁,我长高了领衣裳。”希望椿树与孩子一起长高。

放鞭炮的纸屑与烘正火的灰烬,要保留五天,等过了“破五”才可清扫。

高平、沁水、陵川一些地方,与晋城的高都,初一早上吃“软饭”,喝“头脑”。软饭,即人们常说的腊八粥。但晋城人不叫粥,做的稀稠度也的确不是粥状,比起粥来要稠得多,叫软米饭。“头脑”,是用粉条、豆腐、豆芽、海菜、芝麻、胡椒粉、干粉或小粉,做成的“糊辣汤”。

大箕方圆早上吃饺子,吃翻鏊(油馍的一种,比油馍厚),饺子的意思是全家人应该包成一个团,不要把日子过散了。翻鏊也如高都的油馍,意思是翻个身,把过去的穷日子翻成富日子。

也有大年初一早晨吃拉面的,意思全家互相拉紧点,不要丢了一个。

家境好的人家要饮屠苏酒。“屠苏”是酒名,即如现世的“竹叶青”、“剑南春”。《幼学琼林》中说:“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这就是饮屠苏酒的目的。北宋时期“矫世变俗之志”的政治革新家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 日童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封建社会,长幼尊卑,次序极严,但大年初一饮屠苏酒,却是以先少后老的次序,其用意在于新春开元,少年得岁,意味着成长,值得庆贺;老年失岁,意味着衰老,小心陪着。唐五代诗人顾况在他的诗中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苏轼也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少年人应如唐朝诗人裴夷直诗中所说的那样:“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老年人则应该知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吃过饭,父母要给孩子们派压岁钱,还要教孩子怎么拜年。让孩子们恭恭敬敬先去给祖宗牌位上香拜年,再给家堂爷上香,跪到家堂爷的桌子前,告诉父母说:“爹、娘,孩子给二老拜年呢。”父母会乐呵呵。

给父母拜过年,出门去给族中长辈拜年,走在街上,见了街邻也要鞠躬,说一声:“叔叔,侄儿给你拜年啦。”长辈人则夸孩子说:“谁的孩子呀,有材料啊。”婆婆或者嫂嫂领上新媳妇去给邻家长辈拜年。同辈人见了面,抱一抱拳,互相说“拜年了!”“恭喜发财!”。

新春佳节,人们都显得温良、恭谨、彬彬有礼。礼,《礼记·礼器》说:“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孔子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按南怀谨先生解释说:这里包含着一种“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哲学”。都是让人“晓得立身,如何站得住,知道自己如何做人”。

初二,闺女和女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到姨姨家拜年;初四舅舅家或者姑姑家拜年。姑舅亲一般单日不拜年。初五全家人在家过“破五”。

大都是大年三十晚上接祖先,有初五送祖先的,有到正月十五早上送祖先的,高都有初一晚上就送走祖先的。也有初一早上接祖先,初一晚上就送走的,到十六重接回来,当天再送走。送祖先,端上半碗汤面,俗叫“爷奶奶汤”,拿些金银箔楮,到路口烧掉,把爷奶奶汤浇在箔灰上。

旧时代,年并不好过,所以才有了“年关”的说法。有这样一副对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

有民谣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小孩子却不知道大人们因度年关受了多少煎熬。担挑整整一冬,或者整整一年,才活揽下过年的几天好饭。过罢年,照样吃糠咽菜。所以民谣有:“过了初四五,照样还受苦。”

正月初七

其实从初一到初十,每天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晋城民间有“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的说法。意思是说,哪一天属于哪一物种,那一天天气的好坏,决定那一种物种在那一年的兴衰。决定其兴衰的表征是看天气,不是看一整天,只看早晨大约“辰时”天气。如果此一时没有风,天气清朗,那么这一年里此物种便能够“蕃息安泰”,宜饲养,宜种植。

古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明古人非常重视“鸡日”和“人日”。

鸡是“作为象征性的表象符号,同东方日出、光明取代黑暗、阳气战胜阴邪、新春脱胎于寒冬等现象相联系的,”这是重视鸡日的根据。

把“人日”提高到节日的位置,说明“人本”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其最为显明的标志,就是要在床帐上贴人的形状,叫“人胜”。有剪五色绸为人形,或雕刻金属薄片为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鬓角上。这样的“人形”就称作“人胜”。李商隐《人日即事》诗:“镂金作胜传荆风,翦彩剪彩为人起晋风。”

正月初七,母亲会把腊月三十蒸好的人口礼馍馍拿出来,放在一个小小的竹筛子里,让全家都到跟前来抓。看谁抓着其中包有“制钱”的那一个。抓着包有“制钱”的,在本年中是全家最幸运的人,也是全家的精神支柱与心灵依托,所以母亲总能有办法让父亲把那个包有“制钱”的口礼馍抓着。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也有说元宵节的燃灯习俗起源于道教。道教讲“三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分别由天、地、人三官主管上、中、下三元。天官最喜欢热闹,所以上元节燃灯给天官看。

汉代的元宵节只有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长达五天,是元宵的高潮时代。建隆元年,赵匡胤于元夜登上宣德门城楼,只见灯烛荧煌,箫鼓间作,士女欢会,填溢禁陌,宋太祖心甚欢喜,特诏上元节更放十八、十九两夜,纵士民行乐。

明代自初八上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落灯,要整整热闹十天。到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与“故事”,但元宵节却缩短为四到五天。

据《泽州府志》载:“上元,设脯糖果醴,悬灯于门外,列炉焰名曰‘人火’,有范土像人物者,中空吐焰,光彩腾灼。鼓吹喧阗,士女踏灯嬉游,秉夜即曲坊隘巷,亦暖如春。融溶铁汁高洒,散星点成虹,进落空中,火树银花,炫照都市。自十四日起曰试灯,至十六日止。”

“十六日,乡城男女拥趋厉坛,以艾灸柏树祈祛疾,今易为先农坛,货农器成市。”高平则“趋金峰山灸石佛”。

“上元前后三日中,于城外旷地结草为阑,方十丈许,中曲折通行路,是夕持灯绕行,谓之‘走百病’。”

从新春到元宵,中间有两个小节日,一个是“人日”,一个是“接十儿”。“人日”虽然没有隆重的庆祝仪式,但因为涉及到“人”,所以也还有些程式是比较重要的,比如“抓口礼馍”,比如剪贴“人胜”等等。“接十儿”,就是正月初十,这个小小的节日就很淡很淡了。把三十晚上留下的旧饭热好,一人一口,意思与“年年有余”相近。意思虽然很好,也仅只是图了那么点意思而已。别的就有一点让人很是失望了。给人的感觉是,新年是愈去愈远,新年的气氛也就渐渐地淡下去了。

然而,不意之间,火树银花,接着就闹起了元宵。

一张一弛,真是文如看山不喜平。

是让人们对自己所过的日子更具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才那样有意无意地淡了一淡吗?说起来,我们的先人也真是会过日子。

春节是家庭式的节日,全家人在家里团聚,关起门来过年,来来往往的也只有亲戚、朋友。虽然是一团一团的和气,一团一团的喜气,但毕竟是少数人,毕竟是封闭式的。

元宵节与春节大不相同。元宵节是社会式的,全社会总动员,全民大娱乐。尽管囿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温良敦厚,没有西方或其他民族那种放纵与疯狂,但其文化意味的深厚与绵长,却也足以让人陶醉,让人犹若走人梦境般地沉迷,让人一往情深。含蓄中却也不乏张扬。

荡秋千 元宵节娱乐项目很多,其中有“荡秋千”。“荡秋千”也叫“蹬秋”,“打秋”。

“做窑、开舟、跑马、蹬秋”。是晋城人说的“四大险关”。既是“险关”,为什么还要在正月十六的佳节搭秋呢?正月十六,是个充满激情的节日,正是要此“险关”,才带有刺激性。著名画家王弘力先生的民俗图一幅幅对此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男子双人蹬秋的,也有女子双人蹬秋的,有男子带了女子蹬秋的,一般是男子站着,女子坐着,任男子飞越。

年轻人绝不会忘记蹬秋。蹬秋,是展示年轻人的青春、体魄与魅力的体育活动。

打铁花 打铁花是把铁熔化成铁水,把盛铁水的坩埚抬到大柳树底下,几位汉子光了膀子,戴顶草帽,左手拿一根柳棍,坩埚里挖上一铊铁水,右手拿块木板将铁水朝天上“口平”地打出去,只见白光一道,接着便是星火满天,光华四散。铁花落到柳树梢上,会发出“口兹口兹”的响声,同时崩溅成红色的与金色的小铁花,为二度开花。天上虽有月明,有星光,但铁花飞溅,星散其中,交辉相映,美景添瑞,佳节增祥,让人目不暇接,心花怒放。

打铁花不光赏心悦目,且有救苦救难的意思。其中的故事是《目连救母》。母亲要离家修行,母子哭别,目连问母亲何日相见,母亲说:“母子若相见,除非铁树开花。”铁花好看,故事感人,女人们会在铁花飞进的瞬间,被《目连救母》的故事感动得落泪。

最能让元宵节火起来的是故事。故事品种很多,有旱船、竹马、火马、攘车、狮子、龙灯,等等。

跑旱船 旱船造形真的像一条小船。用各色彩绸与绢或缎子簇成一朵一朵的大花,把船装扮起来,下边蒙一圈白布或海蓝布当海,上边插一支高高的竹竿当桅杆,桅杆上糊有四门斗,四门斗上写有“一帆风顺”、“河晏海清”等等一些颂时的文字。四门斗上的烛光照彻下来,若隐若现,气象万千,遥远而高渺。舞蹈起来的时候,竹叶的飒飒之声,与钟铃的叮当之响,交汇融合,声色相互,让人如入海境。一条旱船上前后点两支蜡烛,照着两个人物。两支蜡烛在两个人物的面前,照着人物面孔。两个人物,一个故事。前边坐的女子是孙尚香,后边坐的男子是刘备,牌子上边写着戏名“回荆州”或“龙凤呈祥”;前边坐的若是杨玉环,后边坐的便是唐明皇,镜子写的便是“贵妃醉酒”。也有前边坐着白娘子,后边坐个小青,镜子上写上“游西湖”的。要细细说起来,一条船一出戏,“吕布戏貂蝉”、“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文成公主”、“西施”、“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尽是中华历史上的著名女子的风流故事。一个题目,两个人物。只点题目,不讲故事。故事都在题目中,让看客自己讲,让场边的老一辈给新一辈讲。一辈一辈,口口相传;一代一代,薪火传承。

耍攘车 攘车比旱船相对小一些。四根小柱子,绕了绸子撑起来一个彩绸簇花顶,双辕之下垂两块白布,白布上画两个轮子。一女子盘“腿”坐在小车上,一个男子手抓车杆推车,其实也是两个人四条腿在地上跑。车前有童子拿一束花耍花,或擎一盏花灯耍灯,做许多的舞蹈动作。攘车跑到一定时间悠下来,便悠悠地行走开始唱曲,唱戏,唱小调。

火马竹马 火马头上和尾部都有烛光,竹马的照明全在另外的耍灯。马的尾部紧系在演员腰上,马头是活动的,掂在演员手里,演员一边跑,一边摆动马头,左摆右摆,如骏马奔驰一般。马脖子上挂有一串马铃铛,演员手执马鞭,一声鞭响,马便蹦跳腾跃起来。耍马要很有力气的小伙子,也很舍得卖力气的小伙子。小伙子要把马耍得有一点火暴的烈性。八音齐奏,人欢马叫。十几匹马,一个旗手,一个马弁。旗手在前,马弁在后。旗手举一根有枝有叶的大竹子,挂一面旌旗,上写“大好河山”、“锦绣山河”,或写“马到成功”、“快马如风”、“好马如龙”。不管旗手还是马弁,身上都背有一串大马铃铛,随着舞步,把那马铃铛颠得哗啦哗啦响。竹子上也绾有很多小铃铛,旗手跑起来故意把竹竿上的枝枝叶叶与小铃铛也摇颠抖擞得如风般声响。或突然把那竹子从半空里落下来,扫地般划过去一个弧再举上半空中,动作好潇洒,好飘逸。马弁手里有一根马鞭,长有丈余,跑着,忽然“啪啪”甩两下,场子边的观察便会有阵阵叫好声。

舞狮子 尹街村耍狮子滚绣球,一对大狮子,全是染绿了的麻做的皮毛,耍绣球的人最是把式,狮子耍得怎么样,全在耍绣球的那个人,一个绣球滚上去滚下来,引得狮子腾跳起舞。耍到一定时间,母狮子肚子疼,疼得左右腾挪,疼得在地上打滚,疼得让女人们心疼。终于下小狮子了。小狮子生出之后,母狮便安定下来。母狮要奶小狮,小狮寻奶的动作让人爱怜不已。而后,母狮卧下来歇息,公狮与小狮逗,玩,风趣,幽默,而且诙谐。耍龙灯 董家沟有两条龙,一条火龙,一条青龙,青龙与火龙二龙戏珠。“明珠”在一杆长长的杆子上。用杆子举着的几十朵云在空中翻腾,用布做的海在下边涌波。一个红红的火球会如太阳出海一样活起来,在云间跃动。随着火珠的上下翻动,龙头也是上下翻动,云飞,浪涌,龙一会儿藏了头,一会儿没有尾,身子起伏不定,云里云外翻、滚、跌、扑,波里浪里起、落、颠、伏。真是活灵活现,真不愧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若春分而登天,若秋分而潜渊。二龙舞到高潮时,忽然闪出来风师,雨伯,雷公,与闪电娘娘。风师拿一面旗,来回一晃,八音会就能奏响一阵风,全场上所有的旗子都会如在风中一样颤动起来;接着雨伯把一串彩线在风中抖动,仿佛千丝万条的雨水从天而降;火暴一般的雷公一手拿锤,一手拿钻,鸟一样的嘴里会不断地往外喷火;闪电娘娘手拿两面擦得耀眼金光的铜钹,双钹一合,“嚓”地一声响,雷公就喷一股火。真是“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扬彗光兮为旗,秉电策兮为鞭”。

有钱人家会把龙请到家里去摆动一圈,说是吉祥,驱邪。有人如果对那人家不满意,弄一支水枪,混在人群里,在他家里打一枪水,把他家的红绸绿缎被子打得水湿,他还说是龙涎会高兴得合不住嘴。

耍百戏 正月十四到十六要唱三天戏。有唱上党梆子,有唱上党二黄,有唱秧歌。有说书、耍把戏、耍木偶戏、耍猴、放风筝、卖琉璃圪嘣儿、卖泥捏哨、卖五六鸣(竹鸣)、吹糖人。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看灯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还要搭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可以说是家家挂灯,处处挂灯。唐朝诗人卢照邻曾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为“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要有灯棚,长长一条街,如大箕、高都,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的城关,都有长街,有灯棚。灯棚用白布,蓝布,红布经纬相织,成白色与蓝色、红色方块。男女老少于灯棚下看灯,叫“拱灯棚”。

最好看的灯有三种:纱灯,宫灯,玻璃灯。宫灯与玻璃灯的灯架是一种样式,只是灯罩不同。

宫灯张的是红布,叫“灯裤”,红红的“灯裤”上下镶两条宽宽的绿布边,点燃蜡烛之后,璀璨绚烂,庄重大方,如意吉祥,一片辉煌。

玻璃灯彩绘花卉虫鸟,点燃蜡烛之后,风格古雅,晶莹剔透,春光融融,一片锦绣。

纱灯的框子也是木架,也是很结实的,四角都有彩穗下垂。纱灯张纱的框子很薄很轻,能取下来,可以刷新,可以重绘。彩绘《三国》、《水浒》、《封神演义》、《白蛇传》等等中国古典文学与神话故事。

灯是给“奶奶”看的。奶奶,即送子的女神。各村寨每年都会有几炉很旺的大正火,女人们都会围着正火献奶奶,与奶奶相伴看灯。

解放前后,晋城的黄华街就是灯节最热闹的地方。华街的故事一伙接着一伙。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建市以来,晋城每年都要举办大型“黄河灯会”,除了街巷的各种小灯会之外,泽州路,凤台街则是大型灯会,公园北门外每年都要在元夜放焰火,电、光、声、色,元夜如昼,人如山,声如潮,一派盛世景象。依然不失“风销绛蜡,露口红莲,灯市光相射”的传统风格,依然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灯火中,倘若有一点飞雪,良辰美景便实在是无话可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雪打灯。”是瑞兆。是瑞雪兆丰年,也是好风景。红红的灯火,白白的雪花,一派冬去春来之意,让人终生回味,终生感慨不已。

乡饮 《泽州府志》载:“乡饮酒礼,每岁举行两次,一在正月十五日,一在十月初一日,每次着银七两五钱。”

乡饮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仪。正月十五,在乡间摆酒宴宾。乡饮是地方自治的一种行政手段或策略,得到朝廷允许,每年设宴两次。参加乡饮的有“大宾”、“介宾”、“耆宾”三种人。

《泽州府志》上说:“雍正八年二月奉文:查得乡饮典礼乃尊贤养老大典。请嗣后各属于每岁举行之前,将所举宾耆查明事实,如果品行端方,齿德兼茂,详司批允,方准遵行;如品行不端,齿德乏人,即将原额银两解司充饷。如此则宾耆不致滥举,而钱粮亦无虚冒之弊。”

也就是说,在参加乡饮之前,要把参加乡饮的长者的事实调查清楚,看他是不是真的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查明之后,报上司批准。把一个品德不端的人举荐到乡饮宴会上,不但起不到好作用,还会起到坏作用。

献奶奶 献奶奶是正月十五女人们的一项主要祭祀活动。子女众多的家庭也许并不在乎,他们也许没有献过奶奶,或者根本就不相信奶奶的存在与功绩。他们还不知道奶奶为谁,便大大小小生下了一炕头孩子。只有一个两个孩子的,就需要小心侍奉奶奶。特别是到奶奶殿上去求过儿子的,就越发感恩奶奶。

女人们不管看灯不看灯,一定要抱着儿子去灯棚底下拱灯棚。灯棚下有各路神仙降临人间观灯。因此灯棚下也如仙境。拱灯棚不但可观人间美景,最是吉祥如意。灯棚底下看灯的“奶奶”,会与妇女儿童一起热闹,女人们对奶奶真是无限虔诚。

奶奶是谁?各地的奶奶不一样。泰山奉的碧霞元君,河南有石奶奶、王奶奶。晋城陵川有二仙奶奶。

吃元宵 元宵也叫汤圆。

吃元宵起自于明代。明末《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也有人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喝茭茭糜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豆糜就应该是我们所说的茭茭糜。正月十五下午开始熬。里边有小豆,曼豆,豇豆,白豆,大红豆,炒玉米,但最主要的是茭茭,即高粱。快熬好时,放些干蔓菁疙瘩,或红薯,或柿板儿。到晚便熬好,连稠带汤舀一大碗,晚上喝。熬茭茭糜一般用比平时大一些的锅,当天晚上喝不完,要留一些到十六早上太阳出山时,热上喝,说是喝了之后一年都不兴害肚子疼,也不害眼。

喝茶 晋城人称粥为茶。只有小米熬的粥才叫粥,叫稀粥。平时喝玉米面茶,高粱面茶,谷面茶,糠面茶,正月十六早晨吃炒面茶。《续齐谐记》讲,正月十六吃“膏粥”,乃白米粥上放油脂而成。就是晋城人喝的“米面茶”。

茶面是腊月就炒好了的。正月不准蹲炒锅,不准炒东西。“炒”与“吵”谐音,正月炒面,一年会吵嚷不休。

添灯 闺女出嫁后,娘家在正月要给闺女添灯,自闺女出嫁起连续添三年灯。在古时候也叫“送灯”,又叫“送孩儿灯”、“送花灯”。即在元宵节前的十三日,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因为“灯”与“丁”为谐音。添“灯”即为“添丁”,取其吉兆之意。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或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如女儿怀孕,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

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娘家给闺女添灯要蒸蒸饼,大都用“伏面”,数伏天晒干的面,捂在缸里,专门用来给闺女蒸过年蒸口礼馍,正月“蒸饼”添灯。

立春

在人们心目中,春是温暖,是鸟语花香,是耕耘播种,是一切生命的开始。因此立春在中国古代是个很大很隆重的节气。

立春时节,有报春、迎春、打春、送春、咬春饼、祭芒神等活动。

一、报春:旧俗立春前一日,要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了“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须笑脸相迎。

二、迎春:立春的前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身着官衣的所有僚属,后面是手执农具的农民队伍,到城东郊去迎春。春的具象是“春牛”,先期用黄土制作好放在城东郊外,迎春队伍将“春牛”迎回城内。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都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三、打春:“打春”来源于“鞭春牛”。晋城流传有《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迎春的第二天,就是立春那天,地方长官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三献爵之后,地方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然后,民众将春牛打烂。一边打一边念: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土肥地暄;

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

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

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节康宁;

九打九九归一,十打天下太平。

四、祭芒神:迎春队伍到城东郊之后,先祭芒神。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递给长官,长官接酒浇在地上,再行二跪六叩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将芒神与春牛一并迎回城里。

五、送春:立春日,民间艺人捏制许多小泥牛,或在布帛纸张上画牛,称为“春牛”或“春牛图”,送给各家各户,谓之“送春”。受春者要给“送春”者报酬。

六、咬春:据《泽州府志》记:立春,茹萝卜面饼,名曰“咬春”。有的地方叫“春卷”,后来成了天津食品的一个品牌。

萝卜,又名莱菔、雹口、荠根、芦菔、萝白、紫菘、芦葩、秦菘。《诗经·谷风》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菲”即莱菔的古称。李时珍说:“萝卜,生沙壤者而甘,生瘠地者坚而辣,根、叶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菜中之最有利益者。”民间说:“吃萝卜喝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可见萝卜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七、馈赠春盘:立春那天,将春饼,蔬菜,水果等装到盘子里,馈送亲友。

立春那天,女孩子要剪“春鸡”,贴羽作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作“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主蚕兴旺。

晋城有打春吃梨的习俗。也有打春那天不与娘家人见面的风俗。

添仓节

添仓节有“小添仓”与“大添仓”。正月初九为小添仓,正月二十五日是大添仓。

添仓节这天,要预先弄出一些粮食来,等节日那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说仓官爷就会顺势往自己的粮囤粮仓里添粮食。

添仓节时,家家用谷面、玉米面、软米面,捏成谷囤、粮仓、布袋形状,有的蒸疙瘩,疙瘩为元宝状,有的疙瘩内包些柿饼、红枣、红豆。蒸若干盏形状像各种家畜家禽一样的灯,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叫“仓灯”。入夜,灯内注油,将仓灯放在存粮的地方,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边,猫灯放在墙角点燃后,黑暗中处处灯光熠熠。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缸里。放时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

有谷面捏成“雨灯灯”,共捏十二个,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那些代表月份的灯盏里积的水多水少,就说明哪个月的雨多雨少,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也有的地方用玉米面或谷面蒸一个与斗口一样大的饼,叫“盖斗疙瘩”,上边也摁十二个小坑,看那个坑中的水多水少,来预卜一年的雨水分布,这就叫卜农或占农。

旧有民谣:“过了年,二十五,添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讲的是添仓的民俗。

添仓节仓里要添粮,水缸里也要添满水。旧俗农民添仓忌卖粮,而粮店却喜欢在此日收购粮食。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而且粮价又高。所以一些困难农户也就只好趁此机会卖粮。至今也还有些上年纪的市民,仍依旧俗在添仓日购米买面。

陵川人在添仓节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名为“送祖先”。

传说添仓节为老鼠娶亲的日子,夜不点灯,称为“鼠忌”。有捏些小小的灯盏,放些油,夜间点燃,放在墙角或缸旮旯,让老鼠热热闹闹娶亲。

添仓节用谷面蒸些小小塔形窝窝,有称为“十子团”,放置于墙角或缸旮旯,供老鼠吃。也有人家在屋隅、墙角及缸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祝贺。

鲁迅先生说:“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像正在办着喜事。”老鼠娶亲,至少是一则有趣的童话。

二、晋城城市简介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太焦高铁纵贯本境,晋焦高速、长晋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021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270.8万亩。2021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218.86万人。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

三、山西习俗相关文章推荐

长治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春节习俗有哪些) 阳泉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春节习俗有哪些)大同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春节习俗有哪些)太原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春节习俗有哪些)
山西过年有什么风俗习惯(春节习俗有哪些)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苏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31

常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03

徐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14

无锡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