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青海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更新:2024-02-28 03:04:42 高考升学网

临近春节,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过年。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过年并不怎么热闹,毕竟现在不少城市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也都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其实在各个地方的乡村里依然还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年俗。那么青海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青海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一、青海过年的风俗

冬至至农历大年三十

冬至日开始的一个多月是青海最寒冷的日子,但白天的光照时间又逐日延长。这天又叫“小年”。青海东部地区,旧时农家的麦收秋碾等农事活动往往要拖延到冬至前才告结束,所以在这天为庆祝丰收要吃“油搅团”(是用青油、白面、水、椒盐等按一定比例蒸煮而成)。城镇地方,早晨吃肉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等熬的“炒酒”和“旗子”(将面饼事先切成菱形花纹、烘好后,依纹断为旗花)。晚上吃“坐水”菜(将肉切丝,与粉条烩炒)。冬至以后人们就开始春节的准备活动,童谣曰:“过冬至宰聋子(羊),过腊八宰瞎娃(猪)。”意即准备过春节了。随着时间的变迁,吃“炒酒”这种习俗就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

“神秘的祭灶”

祭灶现在看来很神秘。祭灶用的主要是灶糖(有白、黄、黑三种)和灶卷(撒上红花和香豆的花卷),晚上由家里的男人主祭,女的不能祭灶,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然后放上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表示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别让他说坏话。今天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差不多都用上电灶了,故而对于祭灶这一习俗早已淡忘了许多。

“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

这是一句以前过年说的俗语,表明过年前要讲究卫生,男的要剃个光头。现在就很少有人剃光头了,但是头发还是要理的。剃好光头,小孩子穿好新衣,大门口上红纸春联,庭院中垒好井字形的“松篷”,堂屋里供桌前贴上一张绘有龙、风、钱、马的大型图案纸,谓之“贴龙凤钱马”。

同时从农历腊月开始,就开始索要这一年借出去的债务,但是到了腊月三十的下午,如果别人家贴上春联了,就不能再逼债了。因为腊月里街上有许多的小贩叫卖灶糖,而年三十前又开始叫卖甜醅,所以有:“灶糖一喊干戈动,甜醅一喊定太平”之说。

红红火火过大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3天,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是元宝形的,意寓:恭喜发财。然后由家里的男人开始串亲访友,初三下午上坟、放炮送神。

文艺活动

“远去的太平歌”

大年初四、大年初五过年的第三个阶段就开始了,在街头巷尾敲锣打鼓,扭秧歌,即俗称的“太平歌”,每天晚上都要唱,一直到正月十五,唱的内容多为:三国故事、杨家将等,还有一些滑稽有趣的小段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生活幸福。当然,农村没有剧院以及别的娱乐场所,只能组织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然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这种“太平歌”早已消失了!

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大街小巷掌灯结彩就要挂牌灯了,牌灯的两面是彩绘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故事配图,店铺门前放的是走马灯(转灯),龙灯,其中青龙代表风调雨顺,黄龙代表五谷丰登。根据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这天,新婚夫妇要带上礼物到娘家躲灯,但不能留宿。中国传统的民俗有许多都是很温馨,很有亲情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逐渐的演变,有些传统习俗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化,比如吃年夜饭,现在许多人为了省时省力,都是在餐馆吃,为了保护环境和安全禁止燃放鞭炮等等,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对于贴春联,还是很好地保留下来了,也应该保留,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习俗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传承方式,还有诸如花灯,社火等等,都是应该保留并继续创新的习俗。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阿舅不过三

丈人不过五

青海人极为重视舅舅,不管婚丧嫁娶都要把舅舅摆在前头,所谓"阿舅外甥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还有老话说:“阿舅是骨头的主。”意思即舅舅是很亲的长辈。送灯就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体现着一种不同于其他亲人之间的血缘情愫。

旧时,拜年要拿规定性的礼物。城市人一般拿糕点、烟酒、水果;农村除点心、罐头之外,还要带包子、礼馍。一般性拜年,只拿点心或包子就行了,串亲必须带礼馍。如果外甥走舅家忘记或未带礼馍(或带了礼馍而舅家未留礼馍),就表示终断以后来往,舅家也不给回礼,也不给送灯了,第二年,外甥也自然不再去拜年了。去舅舅家拜年,一般,舅母都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手工拉面,青海人称"接年面",取岁月延绵之意。

初一到十二

天天有指代

初一到十二,天天有指代。头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萝卜十二蒜,过了十三再不算。

据说,根据《占书》记载,这初一到十二的顺序是上天创造万物的顺序。所以,这十二天每天的天气,成了人们占卜人运、农耕和畜牧好坏的根据,确定来年计划。顺便提及的是,人和谷相辅相成,人靠谷活,谷靠人种,相互依存,缺一不行。最为重要的,有“七不进,八不出”的讲究,在外面的人,初七这一天不进家,初八这一天不出门,护佑人和谷的安全。

年初四前忌洒扫

擀长菜刀封起来

大年三十晚至年初三,青海人家中不洒水、不扫地、不担水、不发脾气,擀面杖和菜刀"封"起来,初三下午上坟、放炮送神,到初四才能动用。过了正月初四,一般拜年活动基本结束,从初六开始由舅家给外甥送灯。

初五吃搅团

穷神快滚蛋

初五被认为是“五穷日”,人为什么穷,那是因为穷神的纠缠,使你运背时,左踏左窟窿,右踏右窟窿,事事交厄运。穷神有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大过年的五天,你吃也吃好了,喝也喝足了,这晚吃碗搅团,迷迷糊糊,打发你该回去了,再别往后看,叫我得平安。

正月大过年忌打家什忌打碗

人们认为这过年是神佛祖先和后人的大团圆,供桌上香蜡明烛,祭祀酒馔,炕头上祖辈团聚,合家言欢,要讲个安静、祥和、吉利,忌讳打家什打碗,惊动神佛祖先,这几天厨房里的女人们非常小心,有谁实在不防打碎了,就说“岁岁平安”“恭喜发财”等等,讨个好口彩,讲个吉利。

过年讲礼行

善言美行宽待人

过年大家好像换了个人,新衣新帽,善言美行,非常讲礼行。见了长辈磕个头,见了平辈问个好;在家不打骂孩子,不吵嘴,在外不跟人争长短。

腊月没钱过年急转圈

正月里秧歌唱得不见面

按传统习惯,从大年初四到元宵节每天黄昏之时,在街头巷尾,趁饭后酒余之空闲,人们主动聚在一起,敲击鼓锣,唱太平歌。唱的内容均为期盼太平、祈祷吉祥之意。太平歌俨然成为了旧时青海人民的春节晚会。

除了唱太平歌外,青海人最爱的就是耍社火,正月初八后,排练一新的社火班子在城乡相继上演,一时旌旗飞扬,锣鼓喧天,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形成高潮,十六接近尾声,十七晚上俗称“黑十七”最后演出一次,之后全部演出活动便结束。

正月十五团圆饭

老少男女赏灯忙

转眼间已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除了吃一顿团圆饭外,青海人最重要的活动便是浪花灯。除此之外,青海部分地区的群众在元宵之夜还有跳火堆、舞火龙等习俗。

二月二来龙抬头

一年劳作再开始

正月十五过后城里人就开始忙碌新一年的工作,而居住在农村的群众依然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时,吃炒豆将腊八吃的粥崩开后,神清气爽的人们才开始新一年的劳作和生活。

三、青海过年吃什么

青海牦牛火锅:牦牛肉质鲜美,肉质醇香,与各种新鲜蔬菜和特制的调料一同煮制,口感醇厚,十分美味。

土豆煮鸡蛋:土豆在青海最常见的主食作物之一,鸡蛋寓意着团圆和吉祥,将土豆和鸡蛋煮熟,再配以多种调料,营养丰富且美味可口。

羊油炒馍:羊油炒至金黄,再配以酥脆的馍片,入口有嚼劲且香气四溢。

青海拉面:青海拉面是青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面食之一,具有拉制精细、面条劲道的特点,再配以独特的拉面调料和大量的鲜香牛肉。

紫米馒头:紫米馒头不仅色彩鲜艳,还富含营养成分,成为了青海春节期间的一道美味佳肴。

酥油茶:青海的冬天严寒,人们需要暖身的食物,而酥油茶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既有保暖作用,又能增加身体热量。

打春面:打春面是青海地区传统的年节食品,制作工艺独特,口感丰富多样。

炸馓子、炸麻花、炸油饼:这些炸货是青海人逢年过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佳肴,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

青海土火锅:锅底一般由羊肉清汤和酸菜制成,口味偏重香辣,但汤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羊肉的鲜美与酸菜的爽口完美结合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必不可少的

最新图文

苏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31

常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03

徐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14

无锡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