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党员干部观看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得体会

更新:2023-08-12 17:37:14 高考升学网

党员干部观看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得体会【1】

  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段论述,把人的生命元素“钙”引入政治生活领域,高度概括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科学分析了信仰迷茫的严重危害,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理想信念对于矢志不渝地为实现而奋斗的巨大作用。

  钙,是一种金属元素,以化合物状态存在,在工业、建筑工程和医药上用途很大。在人体中,钙的含量约占人体质量的1.4%,如果钙含量不足则会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把理想信念比作人体重要元素“钙”,具有深刻的内涵。

  第一,形象地说明了理想信念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决定性作用。钙是一种功能强大且化学性质十分活泼的物质,能够与许多物质合成生成新的物质。跟氧化合生成氧化钙,常温下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加热时几乎能还原所有金属氧化物,熔融时能还原金属氯化物。工业上使用的合金脱氧剂、油类脱水剂、冶金还原剂以及电子管中的吸气剂等,都离不开钙。人能够健康的生活有钙的巨大功劳。无论肌肉、神经、体液和骨骼中的蛋白质都由钙离子结合而成。当钙约占体重的1.5%~2.0%时,才能保证人的健康。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意在告诉我们,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也有一种“钙”,它左右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斗志,指导人的行动。它在人的大脑中含量越充分越能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就是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同人体中的钙一样,充分的含量是前提,只有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地走,忠诚党和人民,才能保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像人体里的钙是生命元素一样,理想信念能够决定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向,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与学习结合产生智慧,与劳动结合产生财富,与创新结合产生发明,在饥寒的年代里创造温饱,在温饱的年代里创造文明,在离乱的年代里创造安定,在安定的年代里创造繁荣。因此,必须把理想信念看作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去认识,去加强,去珍惜。

  第二,形象地说明了信仰缺失的现实危险。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这一分析切中时弊,抓住了要害。从生命科学角度讲,人体内200多种酶靠钙激活,以保证各器官正常运转。钙的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1%存在于血液等软组织中,构成骨骼和牙齿,参与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人一旦钙摄入不足,首先影响血液循环,接着发生破骨作用,长期处于负钙状态,就会导致骨质疏松、高血压、肾结石、结肠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告诉我们,就像人体中长期缺“钙”会出现各种病症一样,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注意加强世界观改造,不能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就会患精神上的“软骨病”。这种“软骨病”首先从动摇信仰、淡漠信念开始,不信马列信鬼神,把理想信念庸俗化;继之,忘记大目标,追求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发展下去,在政治风浪考验面前,就会迷失方向;在金钱面前,就会挺不起胸膛;在美色面前,就会甘当“俘虏”。因此,指出:“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形象地说明了坚定理想信念不会一劳永逸。人体中的“钙”具有挥发性,就骨钙而言,自20岁起,骨质密度即开始缓慢减少,30岁以后减速逐渐加快。因此,需要天天补钙。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告诉我们,同身体需要补钙一样,强固理想信念之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是因为,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理论在创新,党在不同时期会对坚定理想信念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还因为,理想信念每天面临着现实生活的考验,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挑战,或资本主义制度与的对抗,或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对党的领导的影响,或条件下一些经济理念对我们坚守的政治信条的冲击等。所有这些,都使精神之“钙”每天被机体吸收,功能也逐渐弱化,向每个共产党员提出了天天“补钙”的要求。

  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巧用一个字,就把“理想信念”这个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拉近了与每个人的距离,加深了对坚定理想信念重要性的认识。这一“钙”论,为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必须深刻认识精神之“钙”的巨大功能,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当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来源于对它的理解认识程度。认识越深刻,意志越坚定,行动越自觉。因此,必须不断加深对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和重大作用的理解。理想信念说到底是相信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相信不相信共产主义的理想能够实现,相信不相信是科学,承认不承认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如果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就动摇了我们党的合法性,因为自党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定为实现共产主义;如果对缺乏自信,就否定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和其间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因为这条道路是在以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如果不能把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坚守的话,就否定了自己的奋斗历史,因为我们都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倍加珍惜我们确立的崇高信仰、共同理想,把理想信念当成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政治灵魂,当成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必须经常加强理论武装,以“补钙”的坚决措施防止理想信念之“钙”缺失。“钙”流失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补钙”的必然性、经常性。补理想信念之“钙”,必须首先加强理论武装。着重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下工夫,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一看家本领,不断强化理论修养,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着重在补齐理论“短板”上下功夫,坚持缺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越是前沿领域越要多学深学,特别是加强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不断充实科学营养,丰富智慧,以能力上的优势增强政治上的自信。着重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就像天天需要吃饭、睡觉一样,把“补钙”作为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注重经常,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不断充实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接受新信息,才能以充足的“钙”量保证精神世界之需,给理想插上知识的翅膀、智慧的翅膀,展翅高翔。

  必须及时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理论自信排除对坚定理想信念的干扰。在一些领导干部中,理想信念的天平之所以会发生倾斜,根源于不善于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由对科学理论不能“真用”发展到对科学理论不能“真信”。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就在于它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从而推动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它的真理性就在于此,我们对它坚定不移、坚信不移也在于此。对反映在理想信念上存在的问题回答得越多、越有说服力,困扰我们的问题就越少,我们的理想信念就越坚定。因此,必须学会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一是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坚持以科学理论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深入研究,合力攻关,切实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困扰党员、干部思想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有说服力的回答。二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题理论学习。学习理论在吃透原著、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做到学有所悟。在此基础上,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总结新规律。三是加大对理论的阐释宣传力度。对重大研究成果,及时广泛宣传,回应社会关切,排解党员、干部的思想疑虑。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运用科学理论的过程,理论学习的过程成为推动实际工作的过程,不断增强正能量,就会逐步消除负能量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坚定理想信念。

  必须强化党性锻炼,经受大是大非考验,以实际行动练就理想信念的“金钢不坏之身”。深刻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拚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这“一个宗旨、三个能否”讲的都是如何做,就是说,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和关键时刻的表现上。在时时、处处、事事实践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要加强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一是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政治风浪面前,旗帜鲜明,发声亮剑,无条件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乐于奉献,甘愿吃苦、不思享受,实干创业、实干富民。学习上刻苦钻研,工作上率先垂范,生活上艰苦朴素。三是做大公无私的人民公仆。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的利益、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不向组织伸手,不与群众争利,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做人、做事。四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树立一流的工作标准,为官一任,振兴一方。面对责任,勇于担当;面对困难,勇于攻坚;面对工作,勇于创新。不求官有所进,但求业有所成。总之,就是以政治坚定防止和克服“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以艰苦奋斗防止和克服“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以大公无私防止和克服“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以改革创新防止和克服“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只有这样加强修养,才能练就理想信念的“金钢不坏之身”;只有这样付诸行动,才能经受任何风浪的考验。

  党员干部观看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得体会【2】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青年成长成才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明确了广大青年追逐梦想的历史担当,是新时期引领广大青年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时代号角,是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的行动指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回顾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发现,青年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进程中追求美好梦想、谱写壮丽诗篇。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大潮,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广大青年责无旁贷。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实现梦想,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神圣使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面对“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前景,广大青年必须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加快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立志: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指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是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的。

  有理想就有人生的精神动力,有信念就能开辟美好未来。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理想追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当代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告诫我们,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理论、制度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既坚持了科学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实践证明,只有才能救中国,只有才能发展中国。当代青年必须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今天,我们要求年青一代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神圣使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追求融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实践历程。

  勤学:练就过硬本领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人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讲的就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智好比箭头,只有靠扎实厚重的学问来引导,才能使聪明才智发挥更大的作用。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在知识更新日趋加速的今天,人们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我国的先哲们也曾留下诸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等警句。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性。

  青年代表着民族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广大青年只有努力从我国改革开放和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掌握学问,增强素质,提升能力,才能成为勤于学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栋梁之材,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修德:锤炼高尚品格

  修业必先修德。《礼记?大学》中说:“君子先慎乎德”。墨子曰:“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德”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的“才”只有与“德”相匹配,以“德”为引领,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正像说的那样:“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今天所建设的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为此,广大青年一定要大力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自强:矢志艰苦奋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会唾手可得,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荣强盛,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古人所讲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至理名言,深刻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所具有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既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国家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继续奋斗。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必须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指出,“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这是党中央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

  创新:勇于开拓进取

  反复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人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也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那些勇于创新的人们。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艰巨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驱动。无论是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发展,还是激发活力构筑文化强国,无论是完善制度机制提升治理能力,还是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中国,无不需要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正如所指出的,“要着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时代呼唤创新,青年渴望创新。为了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广大青年一定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思路,开辟新境界,要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之毅力,发扬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开拓新局面。

  笃实:坚持求真务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至理。《礼记》在谈到治学时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这五个阶段中,“笃行”是目标、是归宿、是结果,它要求我们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自觉做到知行合一。毛泽东曾大力倡导“实事求是,力戒空谈”。邓小平也曾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个青年脚踏实地干好事业,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青年一代一定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经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努力,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总之,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征程上,广大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我们相信,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预备党员转正决议范

时间:2024-03-19 15:0:20

预备党员转正决议四篇

时间:2024-03-19 15:0:20

最新预备党员转正支部会议

时间:2024-03-19 15:0:38

党支部通过预备党员转正决

时间:2024-03-19 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