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纪录片《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心得体会

更新:2023-08-10 05:19:14 高考升学网

  1、2016纪录片《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心得体会

  刚看到一则微信:人一定要有五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两侧外泄的霸气,刻进名利的坚强!我认为,既然人生是一个没有返程的单行线,那么如何为人处事是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的根基所在。对普通人来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而作为政府大厦的基石的各级公务人员,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为官者”,则应该有着比普通人更高一层的道德要求。

  中国共产党一项要求“从严治党”,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规定来约束官员的从政行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2012年12月出台了“八项规定”、“六条禁令”,更是详细地对政府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自2012年至今,中纪委先后开展了清理办公用房、“三公”经费、吃“空饷”、违规经商、公款消费、出入高档会所等娱乐场所、收受“红包”等专项治理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更是明确提出要严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并且要求制定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这一切都是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在施政时如何恪守为官之德,提升道德修养。即使有这样缜密的规定和严格的巡视、监察,据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元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截至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7万余起,逾10万人受到处理。在被曝光的案件中,“违反工作纪律”问题以3.5万的数字占到案件总数的45.75%,遥居榜首。其次是公车问题,被查处1.3万起,占比16.93%。由此可见,为官道德的建设,是一项必须且巨大的思想建设工程。

  两千年前的东汉,“四知先生”杨震就已经明白了收受贿赂属于暗室欺心,因为在行贿者自以为“无人知道”的时候,事实确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惜新中国成立以来那些因收受贿赂被查处的贪官不明白这个“四知”,自以为手段高明,却不知”机关算尽太聪明,”其结果只能是“反误了卿卿性命”。

  “悬鱼太守”羊续的为政清廉、拒绝受贿的美德令人敬仰,他甚至拒绝接受一条鱼的馈赠,牢牢地堵住了行贿的大门。这让我想到2013年1月2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抓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今年中秋节中央纪委抓月饼,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抓这后面隐藏的腐败。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就这么抓下去,总会见效的,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可以说,虽然时代不同,但《八项规定》的制定与实施,与羊续的悬鱼行为异曲同工。

  安徽的“六尺巷”是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立在世上的一座道德丰碑、官德丰碑,它启发后人遇事要行善、以宽大为怀、自甘吃亏,更不能因为是“官亲”就浅薄狂妄、目空一切,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六尺巷”为我们从政人员诠释了“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的为官修德的道理。

  涞水先生司马光的名垂青史,不仅缘于他“砸缸”时慧光早见的超高智商,重要的是他接受了父亲司马池要求的“襟怀磊落、忠厚老实”的家庭教育,并把这种不追求奢靡、崇尚节俭的良好家风完善、延续到了《训俭示康》的家法中,发扬到了儿子司马康乃至后代,成为管好子女和身边人的典范。

  “于青菜”于成龙是践行“清慎勤”的模范!他历任各种官职从未带过家属,以自己青菜豆腐的清廉生活担当着革除旧弊、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赈济灾民、弹劾贪官等朝廷重任,正因为他的“清慎勤”,得到了康熙的褒奖和百姓的爱戴,康熙赋诗赞他是“今时清官第一”,而当他在江南总督任上去世灵柩还乡时,江南百姓罢市,徒步送行20里!于成龙的人生告诉我们:治国先治吏,治吏的关键是从廉政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八项规定》就是当代的“官箴”!

  正如10月23日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的:廉洁自律,必须筑牢思想防线,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这就是对从政者必须具备的官德的具体要求。

  做人切记“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做官切记“清慎勤”!

  2、2016纪录片《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心得体会

  历史那些事,尤其是道德君子的那些事,常被后人诟病,如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有人惊呼“他是天阉之人吧?!”言下之意,除非柳下惠是天生的性无能,才会坐怀不乱。联系到昨天告诫县委书记要过美色关,看来,话显得大有深意。当然,普罗大众无法企及的道德高度,不能否认他的存在。昨夜,《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就向观众讲述了历史上的几位“道德标兵”。有图有真相哦!

  一座城,一个人的故事。历史倒回到1900年前,有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王密,在其恩师杨震途径自己管辖地时,特地去拜访,为报举荐之恩,王密奉上自己的积蓄十斤黄金,杨震不收。王密再三恳求,杨震仍拒,王密跪下:晚上没人知道。杨震勃然大怒: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道德典范就是这么“无情”,但理讲得让人不得不服。后人感其清正廉洁,把其工作地的一座山改名“四知台”,称其宅为“四知堂”,用以警戒人们“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一条鱼,一个人的故事。羊续曾任南阳太守,他的属下,一位府丞给他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羊续无奈。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著,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后人赞其廉洁自守,敬称其为“悬鱼太守”。连写过“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也曾赋诗赞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

  一首诗,一个人的故事。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官吏不少,有治世才干的官吏很多,但能将此二者集于一身,可谓凤毛麟角。于成龙就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廉到家徒四壁,死后遗物只有一只破箱,里面有官服一套,官靴一双,瓦缸中仅有粗米数斛,盐豉几罐。故深得百姓爱戴,“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当朝皇帝康熙亦御书“高行清粹”,谥“清端”,并曾写诗褒奖他的清廉,称赞他“清官第一”。

  一条江,一个人的故事。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了得,治国安邦之才更是了得。居庙堂之高,为君主分忧;贬地方为吏,为黎民造福。潮州人民为感念他的恩德,将当地江河命名为“韩江”,把当地的树木称为“韩木”。

  一条巷,一个人的故事。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王岐山曾亲自造访。这个“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当朝宰相张英,一让成就了六尺巷的美名,也造就了父子两代同为宰相的辉煌。

  一座城,一个人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更是诚信的表率。作为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的他,其“文治武功”已写进历史,供后人瞻仰。司马光因儿子司马康穿了一件葱绿袍,就感到儿子奢侈了,写下了《训俭示康》,教训儿子要以“简朴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司马光出生地和少年生活地方的民众为纪念他,遂以“光山”命名该县城。

  故事讲完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几位“道德高人”都是“官家”。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已被历史验证。修好身,管好家,才能从政,这是硬道理,当成为为官者的“王道”。

  毛泽东曾经告诫党内的同志时说过,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王岐山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国家’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是官员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在众多利益诱惑面前,要学会拒绝,以清廉的作风影响党风;改变政风,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还一个风清气正的世界。

  3、2016纪录片《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心得体会

  看完《道德之责》让自己感触很多,一个个清官廉吏的待人处事之道深深震撼了自己。片子中提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了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一个人能够做到这八点,会被人们所称颂,区区八个字却涵盖了大道理,大道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唯有用道德力量才能够真正凝聚民心。

  古代为官之德讲: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是在大的道德观下衍生出来的对官员的要求,廉洁官员以自己的行为感召着世人,像一瓢清水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的流淌:杨震被人们亲切的称呼为“四知先生”,而其学生王密建造的四知台,被人们津津乐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向人们展现一个清官的内心的澄澈。而杨震却金的故事则长久的流传下来。悬鱼太守羊续则以自己的行为向人们揭示一个道理:“大必做于小、多必作于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作为一个官员,不注重细节,就会毁身殒命。杨震和羊续的道德品质成为超越时空的道德力量激励着人们!来到清朝,通过于成龙的事迹向人们展现了“天下第一廉吏”的重要性,康熙懂得重视国家首先要重廉吏,这是治国的道理,放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呼应,党和国家整治贪污的最终目的是让官员们都能够尽自己的本分,清正廉洁,而官员应该洁身自好,试想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如果最终埋没在金钱里是多么多悲哀,于成龙去世的时候,江南士民数万人徒步送了20里路,康熙皇帝破例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这是多么大的荣耀,而贪官污吏不会有好下场,只能落得个锒铛入狱的结局,那一种划算呢?

  4、2016纪录片《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心得体会

  道德是不同于法律的,道德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累积的,是一个人明辨是非的准则。这一集的“道德之择”向我们讲述了为官所应的选择。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则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道德修养是个人修养的根本。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约束是克制腐败发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从外部围追堵截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却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迷思”。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这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厚德载物。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高尚,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道德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则,是明辨是非的准则。为官之人更要懂得如何选择道德,如何用合适的方法给老百姓树立表率。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预备党员转正决议范

时间:2024-03-19 15:0:20

预备党员转正决议四篇

时间:2024-03-19 15:0:20

最新预备党员转正支部会议

时间:2024-03-19 15:0:38

党支部通过预备党员转正决

时间:2024-03-19 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