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通辽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更新:2024-02-29 03:18:37 高考升学网

临近春节,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过年。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过年并不怎么热闹,毕竟现在不少城市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也都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其实在各个地方的乡村里依然还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年俗。那么通辽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通辽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一、通辽过年的风俗

习俗之除夕守岁

除夕是团圆之夜,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

晚上家里的人不能去串门,要在家守岁 ,包饺子。有的小孩子太困,主妇们会泡上一盆冻秋梨、冻柿子,正瞌睡的时候吃上一颗带着冰碴儿的冻秋梨,“咝”的一下,人立刻精神了。

12点钟声一到,家家户户放鞭炮、接神,这时候主妇开始煮饺子,还要开着门,让“神”进来。“接神”完毕,饺子上桌,家里辈分高的老人端坐在炕头上,等着晚辈拜年。儿孙按辈分依次进行,男孩磕头,女孩行礼。当然,磕头行礼之后,就是给压岁钱,这一刻,老少有序,其乐融融,是家里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除夕晚上睡觉不要脱衣服,代表一年不会一无所获。灯不能关,要一直亮着,代表一年红红火火,亮亮堂堂。

习俗之正月大拜年

春节,是一家人团聚的节日。按旧俗,已经结了婚的女子年三十儿、初一是不准回娘家的。老理儿说,闺女大过年回家会“穷娘家”,于是,闺女、姑爷回家拜年就选在了大年初二。这一天,不管大人孩子,都要穿上新衣服,梳洗打扮,丈夫要套好毛驴,带着孩子,拿上给爹妈的礼物,早早出门。

这一天,娘家结了婚的哥哥弟弟也都要去岳母家,娘家就成了女儿的天下。做父母的免不了把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好酒好菜,招待闺女、女婿。

正月里最忙碌的要数拜年。首先是亲属,从辈分高的开始,拎着“果匣子”东家走,西家走,平时要好的邻居要走,有点隔阂,犯过口角的,过年时到家里去问一声“过年好”,往日的小嫌隙烟消云散,仍然是好邻居。

在民俗习惯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初五也叫“破五”,家家户户要包饺子“捏破”,主妇们在这一天象征性地动动针线。

过了十五,年基本上结束。不过,还有一样东西没吃完,那就是猪头、猪爪、猪尾巴。不过,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埋在天然冰箱——雪堆里的猪头、下水也该开化,再不吃就要坏了。被说成“不香不臭猪头肉”的下货,是最后的年味。

过完二月二,年就真的彻底过完了,人们重又踏上生活的征途,奔向新的一年。

习俗之贴春联

过年贴春联,贴福字,是国人的习俗,通辽人也不例外。不但家家户户要贴,商家买卖更要贴,或遒劲古朴,或笔走龙蛇,过年时走在大街上,除了对联彰显出来的红火热闹,也有业余书法家在暗中较劲。王玉涛讲,那时很多人家没有识字的人,年关将近,买来红纸,求左邻右舍帮忙写对子,也成了年前一件大事。自然,一个胡同里毛笔字写的好的人,这时也成了忙人,邻居们手里拿着“双红纸”或写完的对联,脸上洋溢着喜气,你来我往,煞是热闹。

记者的父亲久居乡间,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到过年那天,父亲就会放好炕桌,饱蘸浓墨,在裁好的红纸上挥毫泼墨,不只写对联,还要写春条。记者至今仍记得一幅春条的内容是“宜入新春春景发,发福生财财进家,家中平安安是福,福寿双全第一家。”写春条的红纸比较窄,但是特别长,从房梁往下,一直贴到炕席上方。

过年三十那天早晨,母亲就抓一把白面放进搪瓷缸子,加点水,在炉子上打好浆糊,孩子们争着把春联贴到大门、房门、仓房的门框上,冻得嘶嘶哈哈地往回跑。大红的春联贴上去,浓浓的“年味”就出来了。

除了写对联,还要写“抬头见喜”,贴在屋门外一出门就能见到的地方,大年初一讨个吉利。还要给牲畜们也写一些,比如“肥猪满圈”“金鸡满架”之类的,寄予着来年六畜兴旺的寓意,水井贴上“井泉大吉”,一派喜庆吉祥之气。有车的人家还要写一副短对联,贴到车上,叫做“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 即便是驴车也这样写,总不能写成“人驴保平安”吧。总之,从大门外开始,满眼看到的是一片红红火火。像一个朴素的小姑娘,在过年这天扎上了红头绳,穿上了红袄,着实鲜亮喜气。

不过有一年村里一户人家闹了笑话。那家主妇不识字,见是四个字的小春联就随意贴了一气。结果她把“肥猪满圈”贴在了卧房一进门的房梁上,误以为是“抬头见喜”,笑掉了全村人的大牙。

习俗之灶王爷

灶王爷

“灶王爷,本性张,骑着马,挎着枪,一年一次上天堂”。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的督查,在人间住了一年,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到天庭向玉帝汇报这家一年里的表现。这对每户人家来说都是大事,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谨开尊口,好话多说,坏话少说。 “贿赂”灶王其实也不用什么“三牲祭礼”,好酒好肉,就是把一块灶糖粘在灶王爷的嘴上,免得他顺口胡说。在王玉涛的老通辽故事里,他讲到灶糖,通辽人叫“脆管儿糖”,一寸来粗,金黄色,外表粘上一层芝麻。这种糖首先是“脆”,长长的一根,不慎掉在冰冻的地上,立即被摔得粉碎,用牙咬更不必说。但是,一旦入口咀嚼,会变得很黏,黏得粘牙。

要贴在灶间离灶较近的地方,一般贴在锅台与门的中间。灶王爷的神龛也不大讲究,一张灶王爷像,一副对联,下面一块木板,用来放蜡烛和祭品。灶王爷神龛的对联千篇一律,家家如此,无非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家家户户放鞭炮送灶王爷升天。夜深人静之时,家庭主妇将灶王神像轻轻揭下来,送到屋外,连同黄表纸、纸钱一起焚化。灶王爷便乘一缕青烟赶赴天庭述职去了。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大年初一:春节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发大财。

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大年初三:贴赤口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区将初三称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区,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长约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大年初四:接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将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备齐,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在福建莆田地区,除夕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次,在年三十时,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所以在莆田,初二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得更隆重。这个习俗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大年初六:送穷鬼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北京地区,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这天也是店铺开张的日子。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还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庆人日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还有一些地区会吃用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以此来取吉兆、除邪气,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南方一些地区,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三、通辽过年吃什么

年年有余——鱼

鱼确实是通辽人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硬菜”。不仅因为它代表着年年有余,更是因为这嘎哒炖鱼才能飘出那浓浓年味,不仅要年年有“余”还要“炖炖有余”。

杀年猪——吃猪肉

以前生活不好,杀猪吃肉可是件大事儿。到了二十七、二十八,家里人就忙活开了,养了一年的肥猪乖乖躺在案板上,烀一大锅酸菜,放上五花肉、大骨头、血肠,猪心、猪肝,放点大料,花椒,烀上一上午那味儿就出来了,烫一壶老酒,和街坊四邻一起喝个痛快。

过年吃鸡——吉祥如意

过年了鸡鸭鱼肉一桌子菜,那是必不可少的。鸡放在首位不仅是吃着好吃,还能赚个吉祥如意的彩头。但,要说吃什么鸡,可就有讲究了,必须是小笨鸡!

年三十吃饺子

老话说了“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年三十必须要守夜。晚上夜宵要吃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着饺子,唠着家常,小孩子屋里屋外的跑来跑去,热气腾腾的大锅,捞出来的是对美好生活最朴实的渴望。

酸菜馅、芹菜馅、三鲜馅……包好就冻上。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啊~

干果

每个通辽人家里,都有一只过年才请出来的果盘。花生、瓜子、开心果、大杏仁、松籽……是家家必不可少的小零食,来串门的客人首先就要手里塞进一把干果才能说话,哈哈哈。

过年看着春晚,顺手拿几颗花生,抓一把瓜子,唠唠来年该添置点啥,生活总是充满了希望的。

水果

在通辽过年,水果也是招待客人必不能少的一项,苹果和桔子是一定要有的,平平安安吉祥如意,各种好兆头一个不能少。

神马?你说糖谁没吃过,何必过年吃?那你就错了,这年过的就是个氛围,忘了传统过年还有什么意思,走亲戚串门的都要拿糖来招待,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明年还是甜甜美美的一个年。

这个没啥说的,就算平时不喝酒,过年也得整两瓶,别管白的啤的,图的就是那个长长久久。走亲访友,酒也是必送的礼物之一。

春联

贴春联是中国的一大传统,家家都会贴,必不可少哦。这春联一贴,年味儿一下就出来了。财神到,财运好。你家里墙上贴财神了吗?准备好接财神没?

鞭炮

窜天猴、二踢脚,划炮、呲花、摔炮……嘿嘿,这可是小编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啦,但是提醒大家,安全第一呀。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苏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31

常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03

徐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14

无锡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