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中学教育 > 正文

观看不变的步伐心得体会范文(5篇)

更新:2023-08-16 03:11:05 高考升学网

 【1】不变的步伐心得体会范文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这句话用在黄云群身上,可谓十分恰当。

  黄云群,男,江西省芦溪县人。在担任芦溪县县长助理、副县长数年间,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价值人民币81.1万元,索取他人财物价值人民币10.5万元;侵吞或骗取公共财物共计人民币31.6万元;非法敛财200余万元。今年1月21日,黄云群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其涉嫌违法犯罪问题及线索此前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假公济私:巧取豪夺敛财

  黄云群出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从萍乡师范学校(现萍乡学院)毕业后在芦溪中学任教十年。20年前,他弃文从政,从县人武部普通干事做起,到担任乡镇副职、正职,2009年被提拔为副县长。黄云群一直在芦溪工作,多年的从政经历让他积攒了深厚的人脉关系。用黄云群自己的话来讲:“在芦溪这块地面上,想办点什么事还是做得到的。”

  2009年,为配合山口岩水库搬迁,芦溪县决定兴建移民小区,由黄云群分管工程建设。他从中发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有“权”可用。黄云群以时间紧、任务重为由,提出工程建设不走公开招投标程序,而是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选择工程承建商,邀请的对象由黄云群管理的“山口岩水库移民管理办公室”推荐。最终,该移民小区工程共26栋建筑被“推荐”来的五个承建商瓜分。其中不乏没有建筑资质的所谓“建筑分公司”,也有借用他人资质的个体承建商。

  值得一提的是,五个承建商中有四个是经黄云群介绍或打招呼后入围的。在此后的几年间,这几个被黄云群“帮助”过的承建商趁年节或黄云群过生日、办喜事之机,都会主动登门表示,多则上万元,少也数千元,黄云群是来者不拒。

  在为期两年的工程建设期间,黄云群还培养了一个特殊的爱好——打麻将,陪他打麻将的是那些从他手中承揽了工程的承建商。牌桌上,建筑商们心领神会、频频输钱,黄云群则一路高歌、次次凯旋。据他后来统计,那段时间平均每周有两次在芦溪本地打牌,平均每月有两次到长沙等地去打牌,累计从牌桌上“赢”了一百多万元。

  黄云群的敛财手段不仅仅是打牌一种。2007年,他在担任县长助理,协助分管交通、城建工作期间,通过中间人的介绍,把某个道路改造工程以“以地换路”的方式交给一名个体承建商承包。黄云群多次收受该承建商所送现金,累计近10万元。事后,置换给该承建商的土地大幅升值,利润远超当初预计。于是,黄云群委托中间人再次出马,或暗示或明示,要求该承建商“饮水思源”。后来,黄云群直接找到该承建商,提出想做点苗木生意,资金不够,以合伙名义从承建商手中拿走现金10多万元。

  2012年,黄云群以妻弟名义在老家兴建私宅。其建房用的砖块、水泥、砂石,庭院绿化用的苗木,门前路面平整工程等,大多是由几个与黄云群“私交较好”的工程建筑商和某些公职人员无偿提供。黄云群在《悔过书》中写道:“当时认为都是些私交较好的朋友,他们帮忙没什么。其实这些都是我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具体表现,人家凭什么送东西给我,归根结底还是看中了我手上的权力。道理显而易见,自己也不是不懂,关键问题还是私利作怪,利欲熏心。”

  损公肥私:索拿卡要滥用权力

  黄云群早在乡镇工作时,就尝到了权力带来的好处。2005年,黄云群因病在北京住院,其间花费10万余元,其中3万元食宿费已由镇土地办垫付承担了,7万元医疗费大部分是可以报销的。黄云群仍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他找来一副镇长,交待他想办法处理治病花费的7万元。后来,在黄云群的授意下,该副镇长采取篡改工程合同,提高工程造价的方法套取财政资金7万元,交给了黄云群。

  到县政府工作后,黄云群感觉权力更大了,可决定的事项更多了。他将与家人、亲戚外出旅游的费用分摊给所分管部门单位报销,将自己几次到外地住院治病的开支分摊给所分管部门单位报销……几年间,分摊给部门单位报销的个人费用达数十万元。此外,他还收受部门单位以及乡镇所送红包、礼金累计逾百万元。

  2011年,县政府换届,黄云群被调整分管农、林、水工作。他利用掌管农、林、水项目资金分配权的机会,采取虚增、调拨、多拨项目资金给特定单位,再从这些单位索要回扣、报销费用,从中侵吞、贪污项目资金数十万元。

  黄云群在《悔过书》中说:“一个人不能放任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言慎行。绝不可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一旦把手中权力用来为自己谋私利,必将为人民所唾弃。”可惜他醒悟得太晚了。

  公权私用:鸡犬同道升天

  黄云群夫妻俩都出生在大家庭,兄弟姐妹较多,且都生活在芦溪本地,遇到点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黄云群这棵“大树”,黄云群也是竭尽全力,全然不顾原则、规矩。在他的关照下,几个兄弟姐妹包括黄云群的妻子在内,都在没有工作或已下岗的情况下,重新“找到”工作,且都是令人羡慕的行政事业单位,其侄子、外甥等也都顺利进入了理想的行政事业单位上班。

  2007年,黄云群妻弟和大哥的老房子被划入拆迁范围,黄云群正好分管拆迁办工作,于是一切顺理成章:两栋房子的补偿价格达到了评估价格的两倍;补偿的安置地面积是原房屋占地面积的两倍;安置地的位置选在县城繁华且相当有升值潜力的站前路上……以至于其妻弟都有点不好意思,感觉便宜占得太大了,于是把17万元补偿款中的7万元送给了黄云群。

  黄云群感觉这个妻弟挺“懂事”,于是利用分管城建、交通工作的便利,在廉租房建设、移民小区建设以及道路工程建设中,授意其妻弟充当介绍人,把工程交给指定人员承包,由其妻弟出面收取介绍费,之后两人分成。

  得到了黄云群关照的还有一帮“不离不弃”的昔日下属,以“师父”自居的黄云群对他们的工作调动、职务升迁等切身事项真是“倾力相助”。于是黄云群得了一称号“地下组织部长”。

  因黄云群案牵出来的违纪违法人员将近10人。黄云群后来说:“把身边人看得太重,又违背原则帮他们,结果不是帮了他们,而是拖人下水,真是痛心疾首啊。”

  【不变的步伐心得体会2】

  近年来,有一些骗子专门冒充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亲属或其身边工作人员,以晋升、办事等为诱饵,大发不义之财,被称为“官骗”。让人诧异的是,除了不少群众上当之外,一些党员干部竟也涉及其中。这种可笑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特权思想危害不可小觑,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错误心理诱发各色“官骗”行为

  近年来,“冒充官员”的戏法不断上演,被惩处的也不在少数,但仍有不法分子以身试险,利用人们对权力的迷信、攀附或畏惧等心理设置相似的骗局并得逞。

  事实上,冒充官员进行诈骗的一般规律都是“投其所好”。比如有不少“官骗”看准了一些人企图借助权力关系,走捷径、办私事的急切心理,以此行骗。12月,有媒体报道,山东省某地一名无业女子孙某,以可以帮还在上学的孩子安排未来工作、要害部门需要“打点”、要请客送礼等各种理由,骗取受害人李某5万多元。最可笑的是,李某一直对孙某的谎言深信不疑,直到自己的孩子毕业了,工作还没落实,才发现被骗了。

  无独有偶,广西某电台广告部编辑张某在多种场合假称自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党委组织部的“处长”,以能帮助他人子女上大学、解决教育建设项目经费为由,多次接受宴请并收受他人财物。

  此外,还有不少人一心想要攀附权贵,与上层领导“搭上关系”。一旦有“好机会”送上门来,便自愿“上钩”。广东省深圳市中银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黄钰刚就曾充当“掮客”,声称认识高级领导,伙同他人冒充中央国家一机关干部,以帮助“气功大师”王林达成部分愿望为由,骗取对方610万巨款

还有不少人存在权力迷信心理,对官员的身份盲目崇拜。2011年,一名陈姓男子通过与身在老家的同学们打电话或QQ聊天,以自己在外交部工作、是某司长秘书、关系网广、可以帮大家忙的谎言骗取了大家信任,先后骗取上万元的钱款。

  不容忽视的是,有不少党员干部也成为被骗者。除了上述心理之外,还有部分党员干部自身存在违纪违法问题,做贼心虚,一旦遇到骗子冒充公检法机关的有关人员,以为可以“交钱息事”,便“主动”上钩,最终上当受骗。

  “冒充官员”是“任性”权力的衍生品

  看似拙劣的骗术却能够屡屡得逞,这说明崇尚特权的思维、攀附权力的思想仍然暗中滋生。也正是“官本位”观念的根深蒂固,才让“冒充官员”这一行为变得有利可图。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许多受骗者,包括一些受骗的党员干部,自身法纪意识不强,妄图通过“拉关系”“走特殊途径”的方式为自己谋求不正当利益。比如广东省深圳市涉嫌受贿的村官周伟思被带走调查后,其子正是因为听信亲属提出的“捞人之计”,欲通过所谓“保密部门”人员以3000万元将父亲取保候审,才会最终被骗走2700万元。

  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说,诈骗者冒充官员或官员亲属等还是对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官场现象的模仿或夸张。而受骗者之所以会产生攀附权力的心理并对诈骗者的话深信不疑,也是源于现实中确有个别党员干部或其身边相关人员私欲膨胀,以权谋私,给一些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增加了“官骗”的成功率。福建省云霄县纪委常委赖燕梅表示,一旦有权力打破制度和规矩,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负面效应。冒充官员行骗现象,可以说是“任性”权力在现实中的衍生品。

  同时,权力运行的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相关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类似的骗局容易得逞。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区,制度和程序在执行中往往变形走样,一些“潜规则”代替了“明规矩”,才让人们会相信冒牌官员的“许诺”。

  福州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的刘碧强副教授认为,“官骗”现象之所以会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是“潜规则”盛行,“明规矩”不彰,个别领导干部权力欲膨胀;二是官本位思想仍有市场,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商机”;三是个别党员干部错误估计了中央的反腐决心,妄图通过“关系”为自己“洗白”,要知道,一旦触犯党纪国法高压线,无论如何挣扎,都难逃被惩处的下场。

  多管齐下扫清“权力”之疾

  冒充官员现象折射出的是“有权好办事”、“权力就是福利”等错误观念,背后反映出的是党员干部队伍中过去所存有或现在仍然残留的“四风”问题和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踩红线”问题。这些问题如不下大气力整治,将对社会正常发展和党的肌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不可等闲视之。

  清扫冒充官员之疾,净化社会生态,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刘碧强表示,解决冒充公职人员行骗现象,不能仅诉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打击手段,而应当从深层次的制度、社会层面上寻找原因,完善监管措施,钳制权力寻租空间,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

  从首要的方面来说,要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与规矩意识,改进各类作风问题。在当前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党员干部作风已有很大进步,守纪律、讲规矩已成常态。但在党风政风明显改进的同时,仍有部分干部存有惯性思维,逾越法纪,破坏党和国家的形象,透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要想从根本上铲除特权思想,还要把纪律立起来,对各类腐败现象和作风问题狠抓严惩,促进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

  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和透明权力运行,减少权力“任性”的弹性空间,让各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潜规则得到铲除。当“真官”也无法胡作非为时,“假官”也就没有了市场。福州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魏远明表示:“坚定不移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特权行不通,让潜规则没有市场。到那时,冒充公职人员行骗现象必定会大大减少。”

  此外,从长期来看,还要加强诚信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议,促进全社会正确认识权力,从根本上铲除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等不良观念,最终形成廉洁清明的整体氛围。

  《不变的步伐》心得体会范文3

  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主席鲁宾斯坦时说:“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得到党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仅仅是新的开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必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踩着不变的步伐,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番话,也可看作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重要反腐信号。

  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反腐成绩有目共睹,提振了人民群众对反腐的信心,社会上一片叫好。然而,这个当口,也有人提出:“中国的反腐向何处去?”是喘口气,歇歇脚,还是加把油,再出发,“强势反腐的旗帜”能不能继续打下去?更多的人在拭目以待。

  思路决定出路,决心决定步伐。回过头看,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路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反腐败形势正确判断做出的科学决策。“踩着不变的步伐”前进,是胜利之后,吹响的新的战斗号角。我们已经成功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仅仅是一个开端,反腐仍任重道远。“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如果认为“差不多了”“该收一收了”,就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一半”。认准的事情就要一抓到底。要不要“踩着不变的步伐”,关键要看走过的脚步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儿不同的声音,“好不好,对不对”,人民群众说了算!而正在形成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也是最好的检验和见证。反腐败不但没有影响我们党的形象,反而使我们党更加纯洁、更加坚强、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这也是理论、制度和道路的自信。

  “踩着不变的步伐”前进,就像开始新的长征。一批腐败分子的倒掉不是反腐句号。在如此高压态势下仍然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有些地方出现“塌方式腐败”,令人触目惊心。面对仍然严峻的反腐形势,共产党人只有义无反顾、一往无前。诚然,反腐败需要付出代价,但如果不反腐败,或反得不彻底,养虎为患,对党而言,那样危害将会更大。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和应对之策,我们就不会打无把握之仗。

  其实,“不变的步伐”有一个科学的路线图。由此,必须告诉群众“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还要怎么做”。“突出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能割裂开来。在腐败高发多发之下,突出惩治,形成高压态势,强化“不敢腐”的氛围,把腐败蔓延的势头遏制住;“赢得时间”,就要在治本上下功夫,把制度的笼子编得更加细密牢固,并强化管理和监督,逐步实现“不能腐”;最终还是要靠理想信念,让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真正做到“不想腐”。

  《不变的步伐》心得体会范文4

  近日观看了湖北反腐纪实片《不变的步伐》,该片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十八大以来我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丰硕成果,增强党员干部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决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反腐成绩有目共睹,提振了人民群众对反腐的信心,社会上一片叫好。然而,这个当口,也有人提出:“中国的反腐向何处去?”是喘口气,歇歇脚,还是加把油,再出发,“强势反腐的旗帜”能不能继续打下去?更多的人在拭目以待。

  思路决定出路,决心决定步伐。回过头看,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路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反腐败形势正确判断做出的科学决策。“踩着不变的步伐”前进,是胜利之后,吹响的新的战斗号角。我们已经成功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仅仅是一个开端,反腐仍任重道远。“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如果认为“差不多了”“该收一收了”,就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一半”。认准的事情就要一抓到底。要不要“踩着不变的步伐”,关键要看走过的脚步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儿不同的声音,“好不好,对不对”,人民群众说了算!而正在形成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也是最好的检验和见证。反腐败不但没有影响我们党的形象,反而使我们党更加纯洁、更加坚强、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这也是理论、制度和道路的自信。

  “踩着不变的步伐”前进,就像开始新的长征。一批腐败分子的倒掉不是反腐句号。在如此高压态势下仍然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有些地方出现“塌方式腐败”,令人触目惊心。面对仍然严峻的反腐形势,共产党人只有义无反顾、一往无前。诚然,反腐败需要付出代价,但如果不反腐败,或反得不彻底,养虎为患,对党而言,那样危害将会更大。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和应对之策,我们就不会打无把握之仗。

  其实,“不变的步伐”有一个科学的路线图。由此,必须告诉群众“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还要怎么做”。“突出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能割裂开来。在腐败高发多发之下,突出惩治,形成高压态势,强化“不敢腐”的氛围,把腐败蔓延的势头遏制住;“赢得时间”,就要在治本上下功夫,把制度的笼子编得更加细密牢固,并强化管理和监督,逐步实现“不能腐”;最终还是要靠理想信念,让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真正做到“不想腐”。

  《不变的步伐》心得体会范文5

  湖北反腐纪实片《不变的步伐》分《风正帆悬》和《利剑出鞘》上下两集,共80分钟,多角度呈现了我省正风反腐不变的步伐、不凡的历程。片中典型事例震撼人心,既有落马“老虎”的自责反思,也有被拍“苍蝇”的幡然悔过,同时,湖北在巡视、经济责任问责追责和国际追逃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也在片中呈现。

  十八大以来,为党中央,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横下一条心,一定要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从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到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国内“虎蝇齐打”,到海外强势“猎狐”;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到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不断深入的正风反腐如链相继、如环相扣,以不变而又步步为营的节奏,让全党全社会感受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持之以恒正风反腐的决心、意志和信心。

  对腐败分子而言,这是最有力的震慑。事实证明,腐败是政治毒瘤,易反复发作。如果不持续治疗、久久为功,一时的治理风暴便只能形成短期的震慑效应。反之,当惩贪治腐、正风肃纪踩着不变的步伐,落马对贪官而言便成为必然的下场。这就给所有党员干部狠狠地敲响了警钟: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对社会大众而言,这是最有效的引导。一方面,党中央坚持发现腐败就查,查了就及时向社会公布,昭示高度自信。另一方面,在步伐不变的节奏下,人们对于反腐的关注点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当贪官的落马只是个时间问题,当民众的关注点发生转移,所谓的“敏感期”就会逐渐淡去。

  对反腐败斗争而言,这是必然选择的路径。思路决定出路,决心决定步伐。步伐不变的反腐路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反腐败形势作出的科学决策。目前,正风反腐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不敢”的氛围,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在成绩面前紧一阵子、松一阵子,甚至裹足不前、草草收兵,就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在反腐败这场殊死较量中,只有踩着不变的步伐,持之以恒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王岐山同志强调:“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有静气、不刮风,不搞运动、不是一阵子,踩着不变的步伐,把握节奏和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一步步引向深入。”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反腐败斗争中,我们不能退也退不起,不能输也输不起。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甘肃高中排行榜最新

时间:2024-05-17 17:0:10

全国最牛高中排名100

时间:2024-04-26 17:0:03

初中毕业3+2学校有哪些推荐

时间:2024-04-24 17:0:32

全国高中排名100强一

时间:2024-04-19 1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