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政策改革 > 正文

事业单位改革是“美丽的误读”?

更新:2023-09-14 03:15:04 高考升学网

  事业单位改革:一场“美丽的误读”?

  涉及近3000万人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从7月1日起实施。有分析人士称,以往让不少人艳羡的“铁饭碗”将变成“瓷饭碗”,甚至是“没饭碗”;也有说法称,事业编制7月起全部参保。

  别高兴得太早了。就在公众憧憬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即将到来时,人社部一则“辟谣”把美梦唤醒。后者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还需另行研究确定。

原来是一场“美丽的误读”!

  感觉“上当”的媒体愤愤不平,人民日报微博质问说,“一个政策的发布,如果既没有周全的解释,也没有及时的纠正,造成的“误读”就不是公众无知,而是部门无为。”

有关部门让你“猜猜猜”

  一部政府部门公布的、历经千修万改的改革条例,白纸黑字摆在那儿,为何会引发集体“误读”呢?

  经济观察网指出,造成广泛而整齐划一“误读”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舆论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并轨改革期之过甚。而这也是中国很多方面改革的写照。

  《中国青年报》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实际改革步伐落后于立法太多。“如果改革与立法保持同步,同时实施,就可有效避免误读、误传。即使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和养老保险的改革极其复杂,也不应该一再拖延,因为拖延也会伤害社会公平。”

  人民日报微博批评说,“误读”背后的问题值得思量。如果有关部门尽早做出回复,及时告诉公众,也不至于闹得沸沸扬扬。

  与媒体的较真相比,众多网友对“误读”的反应就毫无违和感。@右短左长调侃说:“你猜,再猜。”@阿luiluiluilui淡定地表示,“我就说嘛。怎么会实实在在把人家利益剥夺。那不可能。”

打破这个饭碗到底有多难

  也有不少媒体指出,要将“铁饭碗”变成“瓷饭碗”,甚至“没饭碗”,并不是那么容易。

  《河南商报》认为,名义上的变化,容易;实质上的变化,比较难。尤其是很多事情,不是一纸规定就能够改变的。该报进一步指出,“《条例》规定还比较粗糙,‘方向标’是有了,但具体的‘路线图’还是不太清晰。”

  财新网引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的话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条例》与实际实施之间还缺少很多链条,只发一个《条例》,没有下文,感觉有点糊弄社会。”

  《羊城晚报》提醒说,要防止“铁饭碗”名亡实存,就必须制定一揽子配套措施,让“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落到实处。

  红网评论指出,打破“铁饭碗”决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改革关键不在高高举起地喊“打”,而在落地有声的能“破”。

  《华西都市报》考虑得更为周全,该报认为,“铁饭碗”碎了,不代表改革已完成。还要处理好改革留下的很多碎片。“首先要收拾的碎片,当然是特权依赖。特权思维不除,则改革维艰。其次是社会保障,这也是改革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

不能继续“交学费”了

  事业单位改革本意是要终结不合理的养老“双轨制”,但在人社部的“辟谣”之下,迅速变成一个“美丽的误读”。至此,“双轨制”何时终结又成了一个谜。

  《华夏时报》认为,“双轨制”的改革思路从一开始就是在制造“多轨制”。“机关人员与事业单位人员过去的养老机制类似,现在为什么不同时改,这一思路本身就很成疑问,假如一味牺牲实权、话语权都较弱的群体,那改革也很难令人信服。”

  《现代金报》认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背后是公众对权力暗箱操作的不满。“养老金并轨,看似矛盾焦点在公务员。实质却是公众舆论对权力运行不透明、依法行政不到位、权力寻租所致非法利益畸生的不满。”

  无论怎样改革,既得利益集团都会想方设法反对。正如《华商报》指出的那样,“如果社保并轨改革始终不能直面难题,拿出大魄力来破解各种既得利益障碍,那么此次社保并轨制度改革要么会产生新的双轨制,要么会半途而废。这也是多年来社保改革的沉痛教训,政府和社会都不应为此继续再交学费。”

最新图文

内蒙古高考录取后不

时间:2023-09-15 06:0:33

西藏高考录取后不去

时间:2023-09-17 07:0:37

甘肃高考录取后不去

时间:2023-09-13 08:0:50

青海高考录取后不去

时间:2023-09-21 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