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教育新闻 > 正文

学生相约自杀事件多发 传递不容忽视的信号(二)

更新:2023-09-19 14:19:33 高考升学网

 “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警惕心理问题

  非精神疾病的青少年自杀有多种诱因,包括人际、学业、就业、情感等。记者在多所学校采访了解到,不堪学习压力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部分学生原来一直以学习成绩为骄傲,但升学后,成绩不再突出,往往表现内向甚至产生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家庭一般,学习一般,长相一般,没有得到重视,生活没有幸福感,进而不再留恋生命。

  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员汤佳告诉记者,必须正视莘莘学子中存在的多种负面情绪。一些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差,遭遇学业落差,或者升学不顺利,就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前不久,汤佳邻居家的一个孩子竟然叫嚷着“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这让我出了一身冷汗。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孩子学业负担普遍过重。”汤佳说。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感到压力的时候,家庭和学校方面往往疏于理解,一味地强调考试成绩,而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乐趣。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一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在“你觉得目前压力大吗”的选项中,选择“大”和“快要崩溃”的占39.4%。

  矫正教育误区,呵护学生心灵

  相约自杀事件,也许只是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冰山一角”。业内人士指出,过于强调考试成绩,不仅有悖于教育宗旨,也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人格塑造,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我们的教育不能再见分不见人。”沈阳市第五中学校长金巍松表示,必须用完整的教育去培养孩子,人格塑造和情感教育应排在知识传授之前。”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攀峰认为,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易怒、偏执的心理;还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只注意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不注意孩子的心理成长。

  殊不知,学生对家长有心理上的依赖。王攀峰呼吁:“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原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孙时进等人指出,虽然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机构,但是其渗透力不够、出了事情才重视,“必须将心理健康、人格培养作为课堂教学、师生工作、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高考成绩一样怎么排名

时间:2024-06-07 17:0:09

高校专项报名流程及

时间:2024-06-07 17:0:08

大学学医需要几年毕业 医学

时间:2024-06-07 17:0:12

独立学院转设公办大

时间:2024-06-07 1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