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今日新闻 > 正文

晋州市今天地震最新消息,晋州市历史上地震统计及地震带分布图

更新:2023-08-13 10:58:29 高考升学网

晋州市今天地震最新消息,晋州市历史上地震统计及地震带分布图

地震安全小知识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当地震来临时学会一些自救办法或许能免于一些伤害。本文小编带你一起了解关于晋州市地震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晋州市地理位置、晋州市历史上的地震、晋州市地震带分布图以及晋州市地震安全预防小知识,希望本地对你有帮助。

一、晋州市地理位置和简介

晋州市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截至2014年4月,晋州市总面积619平方公里,人口53.8万(2010年底),其中城镇人口15万,辖9镇1乡、3个工业园区,224个行政村

二、晋州市历史上的地震

唐?大历十二年(777)
12月,恒州(今正定)、定州大地震。三日后才停止。束鹿县、宁晋县地裂数丈,沙石随水从地下冒出,房屋倒塌,压死数百人。
南宋?咸淳三年(1267)
束鹿县大旱。
元?元贞二年(1296)
束鹿县大水成灾。
元?大德十一年(1307)
赵州、束鹿、隆平等州县大水。

永乐四年(1406)
束鹿县大旱。
景泰六年(1455)
束鹿县大风拔树,降冰雹大如鸡蛋。
隆庆三年(1569)
滹沱河泛滥,县城(今旧城镇)城墙倒塌。
万历三十四年(1606)
大雨,滹沱河泛滥,午夜大水入束鹿县城(今旧城镇),深数尺,官衙民舍多塌坏。
天启二年(1622)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自晋县涅盘村决口中,淹没束鹿县城(今旧城镇)的官署、庐舍。县治迁出新城。
天启六年(1626)
六月初五丑时,地震有声,鸡犬皆鸣。七月,大水,毁伤庄稼。
崇祯十二、十三年(1639、1640)
饥馑相接,糠(米比)不给,草籽树坡均吃光,人相食。
十三年(1640)年冬,城西张家庄以东地袭一缝,南北长约三十余丈,阔尺许,以绳测之,莫竟其底。

顺治三年(1646)
七月初一日,飞蝗自南来,铺天盖地,黑黄如烟。张岔口(今东张口中)、田家庄、南贤丘、北贤丘等村,铺地一层,猬集林树,有些树枝被压折。
顺治五年(1648)
滹沱河涨发,自晋州寨子村总河口入境,四处漫溢,束鹿县南部村庄淹没甚多。
顺治六年(1649)
八月,黑色蝗蚋,自北往南来,东西可千余里,缘屋过壁,有如水流,南至黄河,结聚如斗大,浮水而过。
顺治十五年(1658)
正月初二日(立春日),地震有声。二月初七巳时(9?11点),天空昏暗,雷电交作,一会儿下起大雪。
康熙六年(1667)
六月,蝗虫自西来,群飞障天,落地一层,禾苗皆被吃光。
康熙八年(1669)
五月十二日未时,冰雹自西北方向来,大如鸡蛋。北营、东营、贾百户、枣营、寺上等村,有的屋瓦被砸碎。受灾面积宽约十余里。
九月二十一日,冰雹自西北方向来,厚二寸余,有的冰雹大如枣。丫河营等报等村皆受灾。
康熙五十二年(1713)
滹沱河水泛滥决口,洪水自晋州庄头村入境,经东张口中、八里庄、田家庄、旧寨东行,绕县城(今新城镇)东出境入深州。淹没北至窦家庄,西至倾、南智丘、石干,东至杜科等许多村庄。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夏,大雨,滹沱河水涨发,束鹿县南部被淹。
咸丰三年(1853)
滹沱河泛滥,淹束鹿县南北二三十里,辛集镇、新城镇北头,均被淹。
同治十年(1871)
七月二十九日,滹沱河水暴涨,南至南位伯,北至磁河,两河相连,南北七八十里,平地水深六尺余,各村房屋倒塌。天津船开八束鹿县境内。
光绪二年(1876)
束鹿、宁晋县连年酷旱,赤地百里,百姓流离失所。
光绪六年(1880)
大旱,束鹿人民遭受特大饥荒,流离失所,不计其数。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全县瘟疫流行,死伤甚众。
是年8月,降大冰雹,果品击落殆尽。
中华民国
民国6年(1917)
8月27日《晨钟报》,束鹿县“大水成灾,平地水深3尺,稼禾尽被浸腐,人民化为鱼鳖。”
民国8年(1920)
8月28日《益世报》载,束鹿县“春夏大旱,寸草不收,树为之枯,叶为之干。秋季,霍乱病流行,饥病交加,死人不计其数。”
民国32年(1943)
春,由于1942年日军进行“五一”大扫荡,烧杀抢掠,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遇到严重困难,1943年6月3日前又滴雨未落,战争加干旱,因而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灾荒。广大群众靠吃(米比)子,花生皮,高梁秸、棉籽皮、树皮、草根充饥,许多人浮肿,病饿致死。许多人外出逃荒。
夏秋之交,发生罕见蝗虫灾害,整片整片的庄稼很快被吃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
8月16日,本县6个区的42个村蔓延了蝗蝻,被害庄稼约43000亩。
1952年
6月以来,全县大部区村天旱无雨,受灾240村,受灾面积58.7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50.5%。

三、晋州市地震带分布图

四、地震来临注意事项和应急小知识

地震自救时应该避免的错误有哪些

  1、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2、肠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3、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4、皮肤破损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5、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切忌“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6、遇有害气体泄漏切忌顺风躲避

地震中各项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灾民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十分慌乱,只顾逃跑躲避忽略风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着人群顺风而跑。要注意,此时逆风而上是最正确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气体顺风而下,致人体受到的伤害。

  7、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8、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9、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福建税务局电子税务局登录

时间:2024-01-19 16:0:53

肇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时间:2023-08-11 05:0:56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网

时间:2023-08-16 05:0:44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网上

时间:2023-08-14 2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