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今日新闻 > 正文

亳州今日地震最新消息:亳州地震带分布高清图

更新:2023-08-14 00:38:35 高考升学网

一、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1.防震减灾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全市三县一区均设立地震工作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地震部门全部进入同级城乡规划委员会,进入网上办事大厅。地震部门行政管理和依法行政意识逐步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民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防震减灾工作实现了从单一监测预报向“3+1”体系拓展,从单纯业务行为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拓展,从依靠自身力量向全社会共同参与拓展。

2.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亳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全市地震监测台站3个,现有测震手段3项、前兆手段6项,100%实现了数字化。地震宏观观测网点56个,乡镇群测群防点覆盖率达到60%。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
  3.震害防御能力不断加强。市本级及各县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已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依法行政工作逐步得到加强。依法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压缩了行政审批流程、清理和公布了亳州市地震局行政权力清单,加强和规范了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行政审批涉企收费中介机构的管理。“十二五”期间,共审核建设工程项目570余项,80多项重大建设工程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编制了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指南及建造、加固图集,在县区开展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4.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立体发展。地震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了分级负责、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军地协作、社会参与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管理体系。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了区域内的队伍、装备、车辆等各种应急资源,加强日常和震后的相互协作与联动,形成了区域的应急合力。“十二五”期间,市政府投资450余万建设了市级地震人防指挥中心;投资300余万,购置了“动中通”移动指挥通信及3G单兵、卫星电话等传输设备并安装了震情分析、预测及指挥系统软件,并与省地震局、省人防办、亳州军分区、各县区人防办达到互联互通。各县区政府也均加大地震应急指挥通信建设力度,购置了小型指挥通信车辆和辅助决策指挥系统。新修订了《亳州市地震应急预案》。依托亳州市消防支队建立了地震专业救援队伍,配置了现代化地震应急装备及抢险救援设备。结合人防专业队伍建设,建设7支专业抢险队伍,1支无线通讯志愿者服务队伍。共740人。充分利用广场、学校、人防工程等设施,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创建了亳州一中、魏武广场、曹操公园、市政公园等4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66处人防工程应急疏散场所。
  5.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成效明显。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宣传活动,每年免费发放宣传制品上万份。以开展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双创工作为抓手和平台,积极普及市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全市已完成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9所,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有效地发挥了其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科普活动周等重要时机,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单、编印知识挂图、编写宣传图册、科普读本等多种形式,借助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短信等载体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市民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地震科普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市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发展,防震减灾“3+1”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市在防震减灾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主要表现有:地震监测台站密度不足,监测手段较少,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薄弱;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相对薄弱,规范农村民居建设的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抗震设防意识较淡薄;地震应急预案实战性不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县区缺乏足够的物资储备,不能完全满足抗震救灾的需要;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没有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足;防震减灾工作发展不平衡,人员队伍不稳定,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三)“十三五”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阶段,是全面发力、跨越赶超的关键阶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命价值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安全稳定的生存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有了更强烈的需求。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企盼,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市位于华北地震区的南部,郯庐地震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属于中等水平,市域范围内地下分布7条断裂,其中涡河断裂和王老人集断裂比较活跃,对我市地震灾害威胁较大。历史上我市最大地震?1481年涡阳6级地震和近期最强地震?1999年利辛4.1级地震均是这两大断裂活动的结果。《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地震局关于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2020年)判定结果和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6〕74号),将我市列为全省四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我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面临潜在地震灾害的风险。
  新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全面提高了我市抗震设防等级,地震基本烈度确定为7度,对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的总要求,立足亳州实际,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为亳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发展目标
  以法治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强化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夯实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实现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科普宣传“3+1”体系的全面完善、全面规范、全面创新、全面提高,推进防震减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围绕防震减灾工作三大体系,做好以下主要任务,即: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工程建设,提升震害防御综合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1.增强地震监测系统运行效能。完善集地震监测、应急指挥、信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市级地震监测中心。升级市、县地震台站资料处理软、硬件系统,优化地震台网结构,改进地震观测技术,加强地震仪器运行维护管理,推进智能化台站建设。
  2.完成涡阳地震台建设。落实全省“一县一台”监测台网整体布局,加快涡阳地震台建设,达到区域台网100%覆盖。实现涡阳县地震监测工作由单一的宏观观测向精密化、数字化监测的转变,增强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3.推进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能力建设。在配合国家地震局和省地震局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加密不同类别台点,实现3分钟内生成实测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具备破坏性地震预警能力。
  4.完善防震减灾群测群防体系。推广经济实用的地震宏观观测手段,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乡镇覆盖率达到100%。
  5.提高地震前兆观测能力。推进监测数据互联互通系统建设,提升震情分析研判能力。建成布局合理的全市地震前兆网络体系和管理平台,形成全市统一,市、县协调的系统运行维护保障体系。

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新建涡阳地震台,集地震监测、烈度速报预警、信息服务功能为一体。
  建成亳州市地震前兆互联互通系统。优化整合现有前兆观测项目,升级市、县地震监测观测设备,实现市县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提供完善的远程、实时、交互数据采集、监测设备状态及数据分析功能。加强与省地震台网中心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加强震害综合防御工程建设,提升震害防御综合能力
  1.加强震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市县(区)发改、规划、住建、教育、防震减灾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加强建设工程震害评估和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整合各类防震减灾信息资源,提升防震减灾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2.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确定的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重点对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加强监管,切实落实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和村镇规划,提高城乡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
  3.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健全以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和应急避险训练为内容,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社区为载体,以提升防震减灾社会参与度为目标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格局,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常态化。加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
  建成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推进各县(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一县一基地”得到有效落实。
  创新地震科普宣传方式和内容,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建设防震减灾宣传平台。

提升震害防御综合能力

继续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各县(区)每年创建1个以上地震安全示范村。
  加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力度,到2020年,全市力争创建2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5所以上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各县(区)创建3所市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加大投入,依托市防灾减灾科普馆,建设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到2020年,全市创建1个以上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各县(区)创建1个市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1.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完善乡镇、街道等基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按照有地震应急预案、有应急救援队伍、有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有应急指挥系统、有应急避难场所、有应急演练的要求,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和社会动员,构建全市地震救援装备储备数据库和应急物资储备网络。
  2.完善地震应急基础建设。完善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健全应急基础数据、灾情速报、烈度评估、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健全政府、部门、军地间以及前后方互联互通的地震应急通讯指挥系统。
  3.增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强化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行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各类救援力量的培训和演练,提升专业化水平。注重引导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地震应急救援,夯实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社会基础。
  4.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所、人防疏散基地和人防工程等公共资源,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本级建成1个Ⅱ类及以上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区)建成1个Ⅲ类及以上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要求》(DB34/T 1072?2009)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软硬件设施。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地震现场应急通讯和灾情调查系统,提升灾情获取能力,建设全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与社会资源库。?
  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机制。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物资部门储备和社会储备共享机制。
  强化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地震专业救援队标准提升市级应急救援队综合救援能力和装备水平。各县(区)要组建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开展应急队伍、志愿者和社会救援力量应急培训和演练,完善市、县应急联动响应机制。
  市本级建成1个Ⅱ类及以上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区)建成1个Ⅲ类及以上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四)协助推进蒙城地球物理观象台建设
  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国家科技部首批批准的1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研究站的建立完善对我市防震减灾、国土规划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地震震情跟踪、地震灾害的减轻、应急救援的科学决策等起着重要作用。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市将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和责任落实
  防震减灾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市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每年至少听取一次防震减灾工作汇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研究解决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做好“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确保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贯彻实施。
  (二)建立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增长机制
  防震减灾事业是公益事业,稳定的经费投入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市县(区)政府要将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稳定可靠、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不断提高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专项投入,保证我市防震减灾目标和“十三五”规划的实现。
  (三)推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参与地震科技合作和交流,密切跟踪地震科技重点领域,参与地震孕育和发生规律研究,加快地震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体系,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专业技术队伍,为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最新图文

福建税务局电子税务局登录

时间:2024-01-19 16:0:53

肇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时间:2023-08-11 05:0:56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网

时间:2023-08-16 05:0:44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网上

时间:2023-08-14 2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