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观后感大全 > 正文

黑帮情欲片《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更新:2023-08-09 15:58:09 高考升学网

 影片在叙事上采取穿插和闪回的形式,程耳说,这样做是出于影片形式感的考虑:“距离产生美,一部电影有叙事的部分,也有作为电影本身形式感的部分。这部电影在电影的形式上是有所追求的。所以一开始就采用了打乱时空、多线叙事这样的结构。

  黑帮情欲片《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一:

  一直很期待这部电影,不为别的,因为导演程耳,这位当年的《边境风云》惊为天人,风格鲜明,而这部作品也是姗姗来迟,片名从《旧社会》到《浮生若梦》,再到如今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几款预告片也显得逼格很高,却让人猜不透电影究竟在讲述怎样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多有感触。并不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上海滩风云变幻的奇景,而是在时代浪潮下,风雨中大大小小角色,他们或而随波逐流,或而与时代抗争,特殊年代下的爱恨情仇,他们一直在划桨,与波浪抗争,最后却被冲回我们的往昔。

  这部作品,让我部想起了两部电影,一部是香港麦当雄出品两部《上海皇帝》,讲述杜月笙的事迹,总片长200分钟,乃是香港上世纪90年代数一数二的枭雄片,不过《罗曼蒂克消亡史》跟前者还不太一样,具体随后再说。另一部就是貌似夭折的《九龙城寨》,后者是俺超级期待的一部,如果这部电影当年能够开拍,我想大概模式与这部《罗曼蒂克消亡史》会很像。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葛优饰演的陆先生,原型人物就是杜月笙,电影中还有青帮三大亨的名字,以及袁泉饰演的吴小姐胡蝶。比起《上海皇帝》中为杜月笙立传,本片则更像是一部群戏,电影中没有明确意义上的主角,却是以陆先生为代表,来描述上海滩几年风云的变幻,以及大时代下各种角色对时代的抗争。

  叱咤风云的黑帮大佬,响彻上海滩的青帮三大亨,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费的车夫杀手,还有外表光鲜却身不由己的电影皇后、笑口常开但内心深不可测的女管家等,构成了一幅大时代下的不同阶层的人物画卷。

  鲜明的风格之下,是导演程耳一贯的风格体现。首先电影剧本扎实,叙事结构不寻常,剪辑迷人,家国情仇、黑吃黑,连环局,血腥,情欲,复仇,这些噱头都有了。在这个非线性叙事的结构下,本片的故事看似迷幻多变,其实自己研读,却是多条暗线串起来的“网状结构”。

  个人认为,本片如此不走寻常路的叙事手法,对于普通观众的理解上可能会造成一些缺失,但自己琢磨,程耳也绝非炫技,而是故意用这样的叙事,来碰撞出不一样的感觉。比如陆先生的视角之下,一场背叛与复仇的交织,陆先生和他身边的男人们一个个都克己守礼,严格按照规矩办事,用血性维持着地下的规则,唯一扰乱这种秩序的,只有利益,家国,以及女人。

  章子怡饰演小六,这个不甘寂寞的交际花作为代表,又是一类呈现。在这个复杂的纷争世界中,更加随波逐流的女人,她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却成为搅动,甚至消亡这种秩序的关键。而浅野忠信饰演的日本妹夫,以及杜淳饰演的车夫等,则代表了串起几段叙事的暗线。

  所以说,与其说本片是一部传记类作品,倒不如说这是一个时代的往事。并不是说电影没有整体的故事性,而是导演程耳采用“大事记”的方式突出时代感,从角色的角度入手,而是着重几个篇章,陆先生的家国情仇,以他为首的人在上海滩峥嵘岁月里努力的维持着曾经的秩序,而章子怡、袁泉、钟欣桐等人为代表的女性角色,实在秩序内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存在。

  而浅野忠信、杜淳等角色,串起来前后所有的故事和因果,象征着推进打破这种秩序的推动力。这几段情节互为因果,就想章子怡的小六,没有她的存在,也就不会有后期的复仇,这其中饱含了个体的私欲,容纳了家国情仇。

  几段内容各自富有戏剧性。在这个“网状叙事”的结构,糅合在一起,凸显出人性在冰冷与温暖之间纠葛、交错,从而更加能够强调主题,大时代下小人物的不同状态。但最终结果都是一样,不管你是谁,都在时代的浪潮之下,化作历史的尘埃,正如陆先生结尾那一幕,昔日枭雄,孤身一人远去香港,有种枭雄之死霎那间的幻灭感。

  整部电影,风格独特,无论肃杀还是张狂,给人一种无法找回的厚重仪式感。因为对逝去憾叹,更需要放大放慢了来欣赏,明暗对比的色调,一点点曲折下去的人物,情感特别丰盈,让人想起了《美国往事》。

  当然,电影并非朴实如华到成为莱昂内作品那样的经典,本片为了凸显人性和情感的碰撞,而刻意的打乱了故事线索,也注定了本片并非一部大众级的作品。但该片留给人的回味却是浓厚的,值得思考的。葛大爷演得异常精彩,让人过目不忘。

  那一抹曾经属于那个年代的罗曼蒂克,在历史的车轮之下,终究成为了无法忘却的纪念,彷如“庄生晓梦”的黑帮情歌,道尽了人性的沧桑,时代之下形形色色的人物??追逐、不停步地渴求,不断企图拥有,最终一切尽归尘土,这难道不是一场梦吗?

  黑帮情欲片《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二:

  我看完片子的第一个感受是,无语。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概括。

  程耳集编剧、导演、剪辑于一身,写他想写的,导他想导的,剪他想留的,所以可以肯定,我坐在影院里看到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白,都是程耳想表达的,那么,问题来了,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影片讲述了大上海的几个黑帮大佬的家庭,在历经日本入侵等战争动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背叛与仇杀,最后复仇的故事,影片弹着钢琴开场,弹着钢琴吃饭,弹着钢琴杀人,从《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个标题猜测,导演似乎想表达:被灭门的不只是黑帮大佬陆先生的家庭,还有那个时代罗曼蒂克的大上海,都随着那场战争的结束,而消亡。

  然而,我不得不说,整个片子看完之后,我觉得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并不是上海人,并不是黑帮陆先生本人,而是那位日本人??一开始假装其乐融融、冒充老上海、乐不思蜀的日本妹夫,而后来却成了亲手将姐夫陆先生一家??包括自己的老婆都送上西天的腹黑罪魁。

  你可以看到这个日本人的潜伏??他的假扮婚姻,他的假扮忠诚,他在麻将桌上用地道的上海话调侃;你可以看到他的心计??设计了偌大一场饭局仇杀,不过是为了造成自己这个间谍身份的假死,从而开始新的人生,踏上大东亚圣战的战场;可以看到他的欲望,因为一只耳环而喷薄而出、再也无法压抑的欲望,他和章子怡禁室培欲般的生活场景:吃饭、做爱、吃饭、做爱、吃饭、做爱;也可以看到他的挣扎,想扼死章子怡却并没有,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枪杀。

  全片最大的亮点,最复杂,最有血有肉的人物,就是浅野忠信演的这个日本人。

  然而,他是日本人,他假装热爱上海,假装是上海人,假装说日本人来了,他要保卫上海的日本人,正是他这样的日本人,一手葬送了罗曼蒂克的上海。

  而与这个腹黑、残忍的日本间谍相比之下,其他的上海人,陆先生家中的每一个人,却显得是如此平淡如水,喜欢调戏送早点小哥的管家王妈,完全被男人吸引和摆布的前嫂子,完全没有识破丈夫是日本间谍的妹妹,脑子里只有表格、家伙和女人的打手,还有面无表情的黑帮老大。

  其中有一场戏,陆先生和黑帮老大戴先生两家人坐在一起围桌吃饭,大家讲些八卦的笑话,王妈过来戴先生还会逗她开心,简直像是TVB版的黑帮合家欢,一屋老友记。

  我似乎开始明白。

  在程耳的笔下、镜头中,中国人或上海人,和日本人,完全成为了两个特征和对比鲜明的群体。

  上海的中国人没有计划,没有宏图,没有进取心,混日子,却乐得自在,享受家庭,重视每一顿早餐,只有一个原因:那是他们自己的城市。他们爱那个城市,对于每一个想来破坏这座城市的人(比如开头的赵宝刚),只想极力踢走他。

  但日本人不是,他们计划周密,步步紧逼,潜伏多年,心狠手辣,不达目的不罢休。他们最终得到了上海,也最终失去了上海,只有一个原因:那里本来也不是他们的。

  我不知程耳是有心还是无意,他始终把葛优饰演的陆先生“去黑帮化”,演他爱吃,爱女人,爱喝茶,举止文雅,谈笑风生,关爱家人,有情有义,只有在维护上海这座城市的时候,才会出手杀人。这哪里是黑帮,简直是城市英雄。

  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一个悼念大上海罗曼蒂克时代的片子,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竟然是日本间谍,这是一种反差效果。

  导演似乎有意无意在用这个“温柔的黑帮”与“翻脸无情的日本间谍妹夫”在做对比,说,再大的黑帮,也比日本侵略者善良。

  片中葛优饰演的陆先生,身材单薄,看似手无缚鸡之力,和几块腹肌的日本间谍浅野忠信比起来简直是弱鸡,这也是种刻意的反差对比,用瘦弱的外形,反衬善良的内心。相比较手撕鬼子那种抗日神剧,导演力图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曲线救国。

  所以这个片子,就成了“花样年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华丽文艺片外壳包裹下的反法西斯电影。

  忽然想起看过的一首讽刺诗:

  当勃兰特在华沙双膝跪下,

  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反差,

  跪着的德国总理,

  比站着的日本首相,

  高大。

  片中的柔弱黑帮陆先生,正是用来反衬的主角。

  然而非得用黑帮来体现上海的善良么,这种逻辑恐怕也只有导演自己清楚了。但这至少比手撕鬼子有内涵多了。

  程耳通过黑帮大佬陆先生一家的遭遇,聪明地点出了一个题:我们之所以战胜了日本人,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够在战场上手撕鬼子,只是因为,我们躲得更远,活得更久,拖得更久,就像陆先生一样。

  战争,终究是一个时间的游戏。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学生学习罗阳的事迹和精神

时间:2023-08-12 11:0:20

初中生观看小兵张嘎的观后

时间:2023-08-13 05:0:05

中学生电影英雄儿女观后感

时间:2023-08-16 07:0:23

大学生英雄儿女观后感600字

时间:2023-08-11 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