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观后感大全 > 正文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家训观后感精选

更新:2023-08-14 08:35:18 高考升学网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家训观后感【1】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同样重视家教,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也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告诫后代不仅要重视学识,还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临终前还给儿孙留下了这样的家训:“耕田为本,读书为上;居官莫狂,为民莫惘;本事吃粮,筋力求裳;豆腐家长,不可奸商。”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今日,这些名言仍在关东土地上广为传颂。

  王尔烈是乾隆、嘉庆年间有名的“关东才子”,被誉为“辽城第一书法家”。生长在官宦家庭中的王尔烈,诗文和书法受其父启蒙,最初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少时进私塾,而后拜龙泉寺元空大师为师,进一步提高诗文和书法造诣。二十余年的寒窗苦读既为他博得了功名,又赚得了“关东才子”的美誉。王尔烈为官清正廉洁,不惑之年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他七十寿辰和其母九十寿辰之际得同僚和好友赠与寿屏,从中亦可窥见他的良好口碑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王尔烈学书初法“二王”,主学大令,笔法精巧,行笔跳跃,得其流美俊逸;后宗颜鲁公,笔画肥厚而内含筋骨,得其严谨与浑穆;又喜赵书之风尚,行笔圆润,藏锋精妙,得其笔画熟练与帖学之大成。《书明王安道游华山记》、《游千山诗录》与《行书临颜真卿争座位贴折扇》、《双寿序》和《双寿联》分别有其初法“二王”与宗颜、学赵的风格;至于《行书学道横幅》有意识地追求点画和空间的完美结合的风格,为通汇之际、自成一家的代表之作。王尔烈以诗文著世,文笔凝练质朴,清秀遒劲,书法得诸家之精华,与其诗文的深厚修养相得益彰;其眷恋千山、重游龙泉,并吟咏和诗、寄情笔墨,多有名篇佳作和文采风流之美名流传,最终成就了“关东才子”的千古美名。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家训观后感【2】

  乾隆九年(1744年),十八岁的王尔烈负笈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读书,开始“两字功名愁煞人”的寒窗生涯。

  千山是东北名山,西阁学堂坐落在龙泉寺净瓶峰北一个平台上,为民式建筑的瓦室三楹,檐下有长廊,两侧建有两幢列脊钻尖式小阁,中为别致庭院。西阁始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历史上原本是三间茅草屋。后经屡次扩建,规模日大,成为清代千山两大书院之一。晨昏晴雨,春夏秋冬,王尔烈在此读书求学长达十余年。

  乾隆十八年(1753年),二十七岁的王尔烈参加了全州的童试,考中了辽阳州八贡生(即秀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王尔烈应丙子科顺天府乡试,结果名落孙山。

  王尔烈《客去睡余》行书七言联

  王尔烈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的书画诗词才华却名声日隆。他时常与一些有识之士相与交往,雅集唱和。他与“性尚慷爽,文思清拔”的同乡常纪“朝夕过从,纵谈古今”,切磋诗词,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同时,他仍然鸡鸣而起,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日夜苦读。

  乾隆三十年(1765年),已近不惑之年的王尔烈在奉天省城参加乡试,中奉天乡试第181名举人。朝廷拟派王尔烈为顺天府平谷县教谕,待开缺时进补,故未到任。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王尔烈赴京参加丙戌科会试,未考中。次年,四十一岁的王尔烈出任国子监教习、平谷县教谕,自此步入仕途。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适逢乾隆皇帝六十寿辰,于三月加开辛卯科会试,屡遭挫折的王尔烈再攀蟾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终于折桂,考中贡士,名列一百零二位。非常珍贵的是,王尔烈参加乡试、会试的朱卷各三篇,包括题目、正文、考官评语都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现藏于辽阳博物馆。

  考中进士不久,也就是同年四月二十一日,王尔烈参加殿试,高中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授翰林院编修、庶吉士,食七品俸。殿试情形不见记载,但从排名看,从一百零二位跃居第四位,可以想见,王尔烈在太和殿上必有精彩表现。他对策精辟,思维敏捷,文采飞扬,才华横溢,不凡的表现获得考官们的认同,赢得了乾隆皇帝的嘉许,当是自然的。至此,王尔烈夙愿已尝。

  名冠京师,纂修《四库全书》

  王尔烈入翰林院的第二年,乾隆帝诏告天下,搜集古今典籍,编修《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成立“四库全书馆”,纪昀、邵晋涵、王念孙、戴震等一流学者都应邀进馆,开始编修。王尔烈以翰林院编修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正式参加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

  入馆后,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进行校勘。乾隆四十年(1775年),他还担任礼部乙未会试同考官,协助主考官阅卷。同年底,父亲病故,王尔烈回乡丁忧。是年冬,王尔烈服丧期满,回到北京,以陕西道监察御史衔(正六品)再进“四库全书馆”,继续《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三百六十多位高官、学者编撰,收入典籍三千五百余种,三万六千余册,费时十余年完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从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八年,除服丧三年外,王尔烈大约有七年时间在编修《四库全书》,主要负责校勘《永乐大典》及校勘、续编《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等。王尔烈为《四库全书》的编修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乾隆五十年(1785年)开始,王尔烈仕途通顺,连升三级:被任命为鸿胪寺少卿,官居从五品,掌管庆吊典礼事物;次年,六十一的王尔烈晋升为光禄寺少卿(正五品),负责朝廷祭礼宴会事物;第三年,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奉旨补通政司参议(正五品),负责处理朝廷公文;九月,升任顺天府丞,官至正四品。

  嘉庆元年(1796年)农历正月初一,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琰,嘉庆帝即位,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诰授中宪大夫。王尔烈还得乾隆“予千叟宴,蒙御赐诗并《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杖等”(《辽阳县志》)。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家训观后感【3】

  嘉庆三年(1798年)正月二十三日,王尔烈70大寿,翰林院为其办寿庆,赠《百寿图》屏风。寿屏为九扇组合屏风,集当时翰林院及朝廷的达官显宦和学界名流一百二十五人,书画一百二十六“寿”字志贺(其中有一人赠两幅),其中有礼部尚书、《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的“水墨仙鹤图”,有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楷书“寿”字,有《红楼梦》的印行者程伟元的“水墨双松图”等。在这125人中,仅状元、榜眼、探花就有88人。可见王尔列当时名气和影响之大。寿屏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辽阳博物馆。此寿屏对研究清代政治、礼仪、书法、绘画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嘉庆四年(1799年),七十三岁的王尔烈以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告老还乡,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二年后的嘉庆六年(1801年),王尔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压倒三江,词翰传世名四海

  王尔烈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乾隆、嘉庆年间,但其作品大多散佚。著名学者金毓黻苦心搜集,编《瑶峰集》,并收入《辽海丛书》之中,使得王尔烈的诗文作品得以传世。《瑶峰集》二卷,载录诗七十四首(其中包括友人唱和之作),文九篇,绝大部分都是在故乡之作,尤其是诗作都是游千山时所写。

  他写于乾隆四十二年的《自隆阜岭至七岭》,诗中有“二十余年成阔别,漫将尘事述山灵”之句,说明此时他离开千山已经二十多年了。功成名就的他故地重游,不禁慷慨万千,诗兴大发:

  《龙泉寺》

  旧踏龙泉有屐痕,今来西阁阅朝昏。

  层轩历落峰峰入,垒障森严日日吞。

  瀑水时飞岩际雨,怪松皆走石间根。

  幽奇两擅应雄长,一字为褒须更论。

  龙泉寺西阁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触景生情,借诗述怀,诗作格调高雅清新,笔意幽深,技巧娴熟。一斑窥全豹。王尔烈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思想性、艺术性非常高,堪称佳作。

  他的书法师宗王羲之王献之,造诣也十分深厚。民国年间白永贞修《辽阳乡土志》称其“尤工书法,至今推为辽城第一书家”。《辽阳县志》赞誉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王尔烈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清史稿》列传就达三百一十六卷,却无王尔烈传,《辽阳县志》也仅有几段记载,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广泛流传。仅白希智搜集整理的《关东才子王尔烈》一书刊载王尔烈故事传说就多达35篇。

  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是“压倒三江王尔烈”,即他主持三江(江苏、浙江、江西)会试时的故事。当时,三江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许多江南的才子盛气凌人,往往使考官难堪。王尔烈到三江地区后,以“学而时习之”为题,命众考生按八股文形式连作三篇,众考生皆为所难,勉强应试,第一场尚可力成一章,第二场则文不成章,到第三场众考生自叹才尽,面面相觑,尽难泼墨。

  考试之后,众考生皆不服气,便请王尔烈自作三篇以难之,哪知王尔烈文不加点,挥毫而就,字字珠玉,郎若晨星,而且立意新颖,众人为之倾倒。有一考生认为王尔烈的文章必是事先有备而作,不足以证其才,于是他写了一上联贴在王尔烈居所的楹柱上:“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尔烈一看便知其意,笔走龙蛇,马上对出下联:“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此联一天指皇帝,一地指皇后,圣人乃孔子也。那位才子见状脱口又吟:“江南乌纱气流暖”,王尔烈应声而对:“塞北锦袍风无寒”。考生们无不叹服,七嘴八舌问:“王大人学识如此渊博,敢问尊师为谁?”王尔烈笑容可掬地回答:“天下才子数三江,三江不如我家乡。吾乡才子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江南考生们一看在王尔烈面前占不着便宜,都讪讪地离开了。

  虽然“压倒三江”的故事是后人演绎的,但却充分显示了人们对这位关东才子的喜爱。他的故事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描写的就是关于他的事迹和传说。

  王尔烈的文采、名气及威望,在当时的京城,与刘墉、纪昀并驾齐驱,史称三人为清中叶“三奇才”。其实,“宰相刘罗锅”刘墉赠王尔烈的楹联最能概括王尔烈的人品与文品:“骨气乃有老松格,声名须共古人期”。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学生学习罗阳的事迹和精神

时间:2023-08-12 11:0:20

初中生观看小兵张嘎的观后

时间:2023-08-13 05:0:05

中学生电影英雄儿女观后感

时间:2023-08-16 07:0:23

大学生英雄儿女观后感600字

时间:2023-08-11 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