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2019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洪涝灾害期间卫生防病知识

更新:2023-08-14 06:50:47 高考升学网

由于洪涝灾害对生活环境的污染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灾害期间极易引起传染病传播与暴发,因此,卫生防疫是灾后重建、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工作。

一、洪涝灾害后主要引起哪些传染病暴发或流行

(1)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等。潜伏期较短,一般为几个小时到3天,长可达7天。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某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

(2)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我区主要有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和流性性乙型脑炎。这些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潜伏期一般为7~14天,长的可达月余。

二、传播途径与人群易感性

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病前常有不洁饮食、饮水史。人群普遍易感。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携带钩端螺旋体菌的鼠和猪,人通过接触被这些动物粪便污染的疫水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是携带该病毒的老鼠,可通过接触其尿、粪、唾液或被咬伤而导致感染。流性性乙型脑炎由蚊虫叮咬而引起。

三、患传染病后怎么办

患病后要及时就近就医,要减少或避免与它人接触,病人排泄物、生活髟品及时消毒处理,不共用生活用品。医疗机构发现疫情要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洪涝灾害期间主要预防控制措施

针对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和消灭苍蝇),灾后要加强消毒、杀虫工作。作为个人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针对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关键是要切实做好灭鼠、灭蚊蝇工作,搞好环境卫生和环境治理,田间或野外劳作时注意个人防护,洪涝灾害期间及雨后不直接接触疫水。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小学生课外书的读书计划范

时间:2023-08-11 10:0:41

小学生新学期读书计划表范

时间:2023-08-14 10:0:15

小学生寒假读书计划表模板

时间:2023-08-11 02:0:38

幼儿园大班教师个人年度工

时间:2023-08-14 2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