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高考资讯 > 正文

未来高考人数会越来越少吗 2035年后参加人数或锐减至600万以下

更新:2023-08-16 16:56:24 高考升学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的教育环境也将面临重大挑战。据一些专家的预测,到2040年,中国的高考参加人数可能会下降到不到600万人。这一预测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首先,这一趋势可能意味着中国教育的质量将得到提高。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大学,导致高考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也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们为了高考成绩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但如果高考参加人数下降,这些问题可能会得到缓解,同时高校的招生标准也可以更严格,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

未来高考人数会越来越少吗 2035年后参加人数或锐减至600万以下

其次,这一变化还意味着政府和学校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招生和招生标准。中国的高考制度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方式的创新,这个制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更新。如果高考参加人数下降,政府和学校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分数和排名。

第三,这一变化还意味着家长和学生们需要更加重视教育的本质。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家长和学生们一直在追求高分数和高排名,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高考参加人数下降,家长和学生们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发展。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预测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人口老龄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但未来的社会和教育环境还有很多变数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不能过分相信任何一种预测,而是应该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随时准备应对变化和挑战。

总之,高考参加人数下降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但同时也会为中国的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们都需要从这一变化中获得启示和收获,共同致力于打造更加健康、全面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距离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夫妻可生育二孩政策”,距离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整整8年。

在二孩政策全面开放之前,很多地方都有人想尽一切办法生孩子,但因为政策的原因,他们没有等到孩子出生就被强行带走,孩子甚至没有去这个世界的权利。

也正因如此,我国新生儿出生率一直维持在1300万左右。

但是,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每年仅诞生1300万左右的新生儿,是绝对危险的事情。 1980年,《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年指出,到30年后可以缓解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但到了2010年,许多专家预言,全面放开二孩,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将翻倍。 因此,全面开放二孩的政策正在进一步推行。

对此,国家卫计委2014年就曾预测,如果放开单独二胎,则每年出生人数上升100到200万,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的4年内,将每年出生2425万人。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二孩政策没有提高出生率

全面开放政策后,确实如专家预测的那样,出生人口迎来了高峰。 例如,全面开放的2016年,出生人口达到1889.4万人,比政策开放前的2015年增加131万人。

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但仍然达到1769.7万人,比2016年少119.7万人,这一数据远远少于专家预测的2425万人。

也就是说,虽然没有发生部分专家担心的人口暴涨,但刺激新生儿出生率维持在1800万人,基本达到了预期。

可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二孩政策后出生率提升仅仅维持了2年,就开始发生了改变。

2018年,新生儿出生人口再次减少,比2017年少了243.4万人。

2019年,出生率持续下降,再次减少了100多万人。

2020年,出生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仅为1203.1,这一数据还不及开放前的2015年。

而到了2021年,出生人口更是接近1000万大关,仅为1062万人,人口暴增没有出现的同时,“少子化”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少子化”带来的结果是总人口的急速减少,不会有收入。

2040年,中国人口可能只有10亿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看:

2022年我国的死亡人数1041万人,超额死亡率为2.66%,就这还没有计算2022年12 月份的死亡人数。

要知道,去年12月是疫情全面开放后,全国感染高发的时候,死亡人数比往年要多得多,再加上12月的死亡人数,死亡率会更高。

此外, 《公报》 还透露了一些重要数据:

截止到2022年底,人口增长为负数,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

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2022年新生儿的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少了85万人。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要知道,截至2021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了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2%。

14点2分是什么概念?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规定的划分标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我国老年人口的14.2%,已经超过划分标准的两倍,意味着我国实际上正在进入严重的老龄化时期。

而到了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为百分之二十一,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将达到百分之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

有专家预测,我国将在2027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5岁以上老人比例高于百分之15。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面临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就是人口死亡率或将在2040年左右出现“井喷”。

如果按照2025年中国有3亿65岁以上的老人计算,15年后,也就是2040年,这些老人的年龄已经超过了75岁,很多老人都到了离开的年龄。

所以,2040年以后,很多老人会陆续去世。

如果平均按80岁离世来算的话,那么将有3亿的老人在2040年同时离开,相当于人口直接缩减了3亿多人,届时我国人口可能只有不到10亿人。

更重要的是,老龄化和少子化带来的还不止这些。

“少子化”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

少子化是什么呢?

根据数据统计分类,0岁到14岁的人口占有率决定了国家是否少子化。 具体如下:

1、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是超少子化;

2、15%~18%为严重少子化; 18%~20%为少子化;

3、20%~23%,正常; 23%~30%、多量化;

4、30%~40%为重度多量化;

5、40%以上,为超多量化。

而我国0-14岁人口约为25338万人,占总人口的17.95%,属于少子化下限的警戒线边缘。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直接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不愿出生。

这是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详细数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最大的年龄段是81-85岁的人,有2.038亿人。

也就是说,老龄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人口基数最多,但不能生育也是最明确的一代。

而51-80岁的人,想为出生率做贡献也没用,41-50岁的一代,大部分都升级到爷爷奶奶,想生也不可能。

未来高考人数会越来越少吗 2035年后参加人数或锐减至600万以下

而对于36-40岁的人来说,家庭组成基本都已经成型,再生育的少之又少,所以,生育的主力军只能靠20岁至35岁的一批人。

但不是每个21-35岁的人都能生育,只有一对男女可以生育后代,所以只能用20-35岁的女性来计算。

21-35岁的女性在780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如果每个女性生一个孩子,人口就会多7895万人。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思想变了。

我国的抽样数据表明,40岁以前未婚的女性差不多也有15%,且比例在快速增加!

这就意味着,在11-25岁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将有30%左右是无法结婚的,这也是我国少子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晚,不想出生,导致出生人口大幅下降,跌到了比死亡人口多的位置。

2022年9月20日,国家卫健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所以,在未来的20年里,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老龄化问题,老龄化最严重的是养老问题。

据安联集团最新一期的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报告》报道,中国的退休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约为23:100。

这意味着五个劳动者必须共同承担一个老人的养老任务。

可是,这五个人不仅仅是养老人这么简单,他们也有家庭,也有孩子,可以说,接下来养老问题将要面临严峻的考验。

社会科学院曾在《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作出预测:

到2035年,我国的养老金结余为0。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我国养老金实行“现金支付制”,就是利用从劳动人口那里收到的钱,用于老年人。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晚,不想出生,出生人口大幅下降,2035年以后,支付养老金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交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领钱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压力就越大。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2021年延迟退休政策正式写入“十二五”规划和到2035年的长期目标纲要。

目前,我国山东、江苏已试点延期退休。

其他多个省市也已完成延迟退休征求意见工作,正在制定延迟退休试点办法。

未来极有可能将退休年龄延迟到:女性60岁,男性65岁。

在出生率没有显著提高的前提下,如果不延长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劳动力萎缩。

这将造成总产量锐减,除非生产力有所提高。

所以,我们也开始推行延迟退休政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在假设所有劳动力都在65岁退休,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未来几年内由于人口老龄化,国家经济也会减速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所以,应对老龄化的第一个政策,就是延迟退休,将有劳动力的老年人留在岗位上,创造剩余价值。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而少子化带来的另外一个严峻问题就是,参加高考的人数骤减。

2022年只有新生儿或不到600万人参加了高考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新生儿出生人口已经跌破1000万大关,只有956万人。 这意味着,到2040年可以参加高考的学生可能还不到600万人。 这从最近幼儿园出现“招生不足”就可以看出。

从2012年到2022年,每年报名高考的人数稳定在1000万上下,这个数据和出生率息息相关,比如出生人口在1700万时,能报考高考的人数只有1000万人,占比58.8%。

未来高考人数会越来越少吗 2035年后参加人数或锐减至600万以下

生育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生源的发展道路。 按照6岁入学门槛,2016年、2017年出生的孩子目前已进入小学阶段,集中出现的入学青少年,向广州、大连、长春等多个大中城市发出了2023年秋季义务教育入学的“学位预警”。

与已经出现的基础教育的影响相比,人口变动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备受关注,过去11年来,我国每年的高考参加人数稳定在1000万人左右。

但从2018年开始,同年高考报名数和出生人口比例开始大幅缩小,届时两者差距将缩小到548万,到2019年缩小到434万,到2020年缩小到129万。

而2021年开始,出生人口数量开始低于同年高考报名人数,当年高考报名1078万,出生人数1062万,二者“逆差”达到16万。

到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升至1193万,出生人数却降至956万,逆差进一步提高到237万

也就是说一年间高考考生人数与出生人口数的“逆差”为1.8倍。

据教育部去年9月公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比上年减少11所。

届时,下至幼儿园,中至中小学,上至高等学校,都将面临生源短缺的问题,其中不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效能低下,办学质量较差的学校,更大概率会首先陷入“生源危机”。

接下来的10年是重点

基于出生率每年的减少和老龄化问题,未来十年,国家可能面临着最大的挑战,但对普通民众来说,这几点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

1、房价将回归本真

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拥有的房屋已有40亿人口居住。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只有14亿,平均每人至少可以有三套房子。 当然,这是平均得到的。

但是,2040年以后,人口基数下降时,房子会变得更富裕,平均每人有近4套房子。

一些老人离开后,他们的房子想卖也卖不出去。 因为别人也为手中的房子而烦恼。

“十二五”期间,“十二五”规划和到2035年的长远目标纲要提出,“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管理权”。 ”。

也就是说,房产税很可能即将实施,届时拥有多套房子的人需要缴纳额外的税收。

到了2040年,一个人有多少套房会成为烫手的芋,很多房子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更可悲的是,那个时期即使卖得便宜,也不一定有人想买。

因此,到时候,在房子空置率高的前提下,年轻人可能会承受更多的负担。

2、墓地供不应求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是老年人的相继脱离。

2040年以后,人口基数最大的八零九零世代将进入55岁以上的行列。 此时,他们的人口基数也很大的父辈将是人生的终点。

到那时,死亡人数有可能达到2000-3000万人左右,预计平均每天有7万人死亡,不到一秒钟就有一人离开。

因此,为了埋葬这些人,需要很多墓地。

但这不是一亩两亩地的事,而是基于一个坟墓的一平方,每天需要七万亩地埋葬死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海葬或树葬届时将是主要的埋葬方式。

当然,海葬和树葬都可以为孩子省下一大笔钱。 毕竟,一个墓地好一点的需要百万,差一点的需要十几万。

更重要的是,死后不占有土地,也就是说不能生搬硬套,死了也不带。

结语

少子化和老龄化同时发生,对我们来说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个危险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对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来说,这种情况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动荡,毕竟,我们经历了比这更严峻的考验,也是临危受命跨越的。

而接下来的10年,作为我们来说,更要小心谨慎的做出一些选择,尤其是人生3大件:买房、结婚、生子。

有时看情况冷静下来,自己就能避免灾难。

但是,悲伤有喜悦。 少子化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今后的孩子很可能被迫成为大学生。 结果,大学降低了录取标准,不想空出长椅。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过了时间怎么查高考成绩 隔

时间:2024-05-13 16:0:24

高考食谱怎么安排 一日三餐

时间:2024-05-13 16:0:13

高考志愿提交码的作用是什么

时间:2024-05-13 16:0:00

新高考难不难 今年省

时间:2024-05-13 1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