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读后感 > 正文

党员读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范文(两篇)

更新:2023-08-14 10:39:35 高考升学网

篇一:

翻开这本《的七年知青岁月》,看到书的封面上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本身作为延安人的我,在读到这本书上在延安生活的场景时,依然感到激情澎湃,书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珍贵的记忆虽然沉淀在流年岁月中,但没有褪色。在当年留下足迹的那些地方,倾听着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倾听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深华和洗礼。

毛主席在1968年在《光明日报》上说道:“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北京知青是全国知青的一个部分,而这一部分中,便是这群青年中的优秀青年。他15岁来到黄土地,从北京来到延安,再顺着那条坎坷的土路走进梁家河,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自己长达七年的知青岁月。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对读书的态度让我深有感触。

读书改变人的命运,读《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感到了习主席对读书的热爱。习主席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地步,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当别人干活已经非常累的时候,习主席无论什么时候总要拿起书本学习,习主席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就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光线。有时候主席还会和别人说昨晚看书至深夜,四周寂静,颇有些‘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味道。而且习主席还很注重读书分析比对。一方面,的观点一个史实会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他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这说法的异同,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正所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我们现在即使读书也要找个好地方,更不要说那种点蜡烛的读书。现在我们读书大多是走马观花更不要是那种有着深刻反思的读书,我们读了很多书,但是书中有许多水分,只有与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知青们在陕北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得到延安精神的洗礼。顺利度过了四关,北京知青长成了延安娃。

当时陕北的条件可谓是异常艰苦,与一同的雷平生老先生有这样的描述,当他们乘车前往陕北的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映入眼帘的是“穷山恶水”,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首先要过的是农村的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无论是他们挽起裤腿圪蹴的凳子上拉话的场景,还是邻居拿来的酸菜下手大嚼,亦或是每天高强度的劳动,以及转变最初的思想投入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他在梁家河做的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他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他在梁家河所受的磨难,也正是这种磨难,锤炼了他自强不息,脚踏实地的品质,他在逆境中成长起来成为党的领袖。再看看现实中的许多年轻人有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只有将一切磨难看作是一次考验,斩断前进路上所有的荆棘才能看到彼岸之花。在那个人的价值观被严重歪曲的时代,拥有自己的崇高的理想信念。让我感到钦佩。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有次他准备拿着所剩不多的钱去买最便宜的“经济烟”和一些煤油用来读书,结果他遇到了从绥德等地逃难下来的老革命说是他父亲的卫士,他当时把自己身上的钱,全国粮票以及自己身上的大衣都给了这个“卫士”,在当时那个社会粮票就是命,粮票比钱都珍贵。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解衣推食”之说,后来别人问起时你把东西都给人家都没有想万一是假的怎么办,说:“他能说的上我父母,姐姐的名字和一些事”再说了我现在就是一个农民有什么好骗的,只要他是参加过革命的战士就值得我去帮助,这是出于对父辈的尊重。现在社会众多思想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能在这五彩缤纷的社会中迷失自我,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才能让自己在这社会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也能在我们的努力下发展的越来越好。

通过阅读《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知道了他经历过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党的,从普通公民到,从普通军官到,他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阶层都干过。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都待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这些重要岗位的历练,这些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对他担当重任、继往开来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

我们作为的的接班人,要更加全面、历史地了解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从而使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二: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我正经历着我的青春,我正读着的青春。新旧交替之际,我也站在了20岁的关隘,如迈向全新的世界,满是迷茫,翻开书页,重温现今近半个世纪前的青年岁月,从中学习,青年立志,“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访谈实录,里面有和一起插队的知青,有梁家河的村民,有当地的干部以及其他在他青年时期相知相交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去描绘艰苦却又满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对事迹的描述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书中内容也有部分重复之处,若将各人视角更加鲜明化,对的描写或更加立体,对重复的部分进行调整,不至于?嗦。当然,这是一本访谈实录,围绕的七年知青岁月展开,但是里面涉及到的人和事都是那个时代的展现,都是时代的产物,其中人和事的立体化、鲜明化也就能够构建出那个时代的样子,使得读者更加“感同身受”。

“插队七年中,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一名青年,读着近半个世纪前的青年故事,也是大有裨益,收获颇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坚持群众路线,积极融入人民群众,把自己当作“黄土地的儿子”;二是想问题,做事情注重实际,不搞形式主义;三是坚持不懈地学习。

离开北京这座大城市到陕北梁家河村庄里插队时才16岁,本该是孩子天真烂漫、坐在教室无忧无虑学习的年纪,却在陕北艰苦的环境下顶着精神上的以及身体上的双重压力。那时候的知青响应国之号召,怀着满腔热血上山下乡,等到达目的地时,还是会有茫然、失落之感。尘土飞扬、贫穷落后,眼前的情景与心中所想革命圣地,与自己的志向抱负相去甚远。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就描述了知青们几年中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以及“思想关”,看似幽默诙谐的文字里却是我们想不到的艰苦。但是包括在内的知青们都努力适应着新的生活,接受这样的落差。积极劳动,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更是将自己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陕北老乡更是直言“近平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很仁义,在梁家河,对贫下中农,对老人、孩子、残疾孩子,都是一片爱心,真诚相待。”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也该向学习,走进群众的生活,与众悲欢,真切了解人民群众,努力做到为民、惠民、富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真正站稳群众立场。

而第二点,即想问题,做事情注重实际,不搞形式主义也与第一点紧密联系,陶海粟先生回忆道“对于近平来说,为群众做实事,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被灌输的教导,而是在陕北七年里,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的时艰中,油然而生的,铸入血液中的信念”。在基层生活过,也在基层工作过,而现在作为的治国理政理念都与他真真切切地经历相关。他在基层时,作为“农民”,与百姓一起劳动,常与百姓拉家常;作为基层干部,讲话实际,做事实在,不搞假大空的东西,天寒地冻打井,日晒雨淋筑堤坝,不远千里学沼气……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民办实事,亲力亲为,保证质量。正如书中所言,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我们也要将象牙塔里所学的东西转化为真真切切地为人民办实事。

谈到学习,上山下乡的年纪,正是我们当代大部分青年享受高中课堂的年纪,为了大学奋斗的年纪,而现在的我们,正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学习知识,课程安排虽较满,但是也有闲暇时间供休闲娱乐,而当年的的学习时间确实他挤出来的“闲暇时间”。那个时候,作为“农民”的,要挣工分,挣口粮,每日白天上山劳动,在劳动休息的空档看看书,和乡亲们拉家常,日落www.simayi.net而歇的时候,点着煤油灯,在村里的一片鼾声下常常读到深夜。常常阅读,常常思考,也才有之后那个渊博的。当年条件艰苦,尚且如此,如今的我们,物质条件逐渐丰富,互联网不断发展,也很少有一书难求的情况,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呢?

当然,收获远不止以上所述。面对困境的态度也值得人深思。当年他身处逆境,被当作“黑帮子弟”,“逃离”到农村,很多事情也得从负数开始,心理压力极大,但他积极面对,同时还出于本心为当地做了很多有利的实事。对待那看似艰苦的岁月,没有怨言,反是心存感激,感恩当地乡亲对他的照顾,梁家河对他的接纳,以及那段生活带给他的宝贵财富。

也曾数次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当地乡亲热情地迎接他,跟他一起拉家常,忆往昔岁月,展未来希望,每每看到这,潸然泪下,仿佛所到之处都不是居高临下的考察,而是回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青年岁月是艰苦的,但他依旧活出了生活的趣,并从中收获颇多。作为当代青年,也该向他学习,直面逆境,从中学习。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中学生读雷锋的读后感800字

时间:2023-08-16 03:0:24

初中生雷锋故事的读后感范

时间:2023-08-15 12:0:53

小学生学习雷锋的读后感范

时间:2023-08-14 07:0:07

五年级小学生守株待兔读后

时间:2023-08-17 01:0:38